權均力齊的意思、權均力齊的詳細解釋
權均力齊的解釋
雙方權勢相當,不相上下。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三》:“不同心并力則不能自守,權均力齊又不相率,當推一人為将軍,共全五郡,觀世變動。”亦作“ 權均力敵 ”。 宋 蘇轼 《代滕甫論西夏書》:“其有能以地與衆降者,即以封之……不出一年必有權均力敵内自相疑者。”
詞語分解
- 權的解釋 權 (權) á 職責範圍内支配和指揮的力量:政權。權力。權威。權貴。權柄。權勢。生殺予奪之權。 有利的形勢:主動權。 變通,不依常規:權變。權謀(隨機應變的計謀)。權術。智必知權。 暫且,姑且:權且。
- 齊的解釋 齊 (齊) í 東西的一頭平或排成一條直線:齊整。參差不齊。 達到,跟什麼一般平:見賢思齊。河水齊腰深。 同時;同樣;一起:齊名。齊聲。齊心協力。一齊前進。 全;完全:齊全。人到齊了。 中國周代諸侯國
網絡擴展解釋
“權均力齊”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quán jūn lì qí
- 含義:指雙方權勢相當,不相上下,多用于描述矛盾沖突中的對立雙方。
出處與背景
- 文獻來源:最早出自晉代袁宏的《後漢紀·光武帝紀》。
原文為:“不同心并力則不能自守,權均力齊又不相率,當推一人為将軍,共全五郡,觀世變動。”
- 語境:強調在權力均衡的情況下,若缺乏統一領導,需共同推舉領袖以應對局勢。
用法與特點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多用于描述矛盾雙方的對峙關系。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四個字組成,屬中性詞。
- 近義詞:權均力敵、權鈞力齊。
示例與延伸
- 示例:可用于曆史或現代語境中,如“兩家公司權均力齊,市場競争激烈”。
- 延伸意義:不僅限于權力,也可引申為資源、能力等方面的勢均力敵。
權威性與使用頻率
- 權威性:被收錄于《漢典》《百度百科》等權威辭書。
- 使用頻率: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常見于書面或曆史文獻。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原始文獻或用法,可參考《後漢紀》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權均力齊
《權均力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各方面的權力和力量平均相當,平衡一緻。拆分部首為木木力手,并且總共有12畫。該成語來源于《論語·子路篇》,是孔子的弟子子路的話。
在繁體字中,《權均力齊》保留了相同的拆分和筆畫,寫法為「權均力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并沒有改變成語的字形,仍然是「權均力齊」。
以下是幾個使用《權均力齊》這個成語的例句:
- 我們應該建立一個權均力齊的社會,确保每個人的利益都得到公正的對待。
- 在團隊中,大家應該相互協作,權均力齊地完成任務。
- 公司的決策應該通過多方面的讨論和平衡,以确保權均力齊。
與《權均力齊》相關的一些組詞有:權力、力量、平均、平衡。
近義詞:均勢、平衡、平權、平權力。
反義詞:失衡、偏權、不均、不平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