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俗,以艾汁和粉制糕,端午食之谓可祛毒。《辽史·礼志六》:“五月重五日,君臣宴乐, 渤海 膳夫进艾餻。” 宋 叶隆礼 《契丹国志·岁时杂记》:“五月五日午时……国主及臣僚饮宴, 渤海 厨子进艾餻。”
“艾餻”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艾餻”指古代用艾草汁和米粉混合制成的糕点,通常在端午节食用,民间认为其有祛除毒邪的功效。这一习俗在《辽史·礼志六》中有明确记载:“五月重五日,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餻。”。
提到“艾餻形容人的胆量”,这可能是与另一词汇“艾豭”(指聪明敏捷)的混淆。根据权威史料,“艾餻”主要指食物,并无引申为性格描述的用法。
如今部分地区仍保留类似传统,例如用艾草制作青团、糍粑等时令点心,可视为艾餻的演变形式。
艾餻(ài zhú)是一个汉字词,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艹」和「食」。艹是草字头,表示与植物相关的意义;食表示与食物或口腹相关的意义。
艾餻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一种植物的名字,也称作艾草。艾草是一种草本植物,叶片细长而绿色,常被用于制作草药或用作灭虫剂。因此,艾餻这个词在古代常用于形容与艾草相关的事物。
在繁体字中,艾餻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任何差异。
在古代汉字中,艾餻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因为汉字的书写经历了演变和变革。不过,我无法提供具体的古代写法,但可以告诉你现代标准写法。
以下是一个关于艾餻的例句:
他使用艾餻制作了一种祛寒药膏。
艾餻的组词有很多,比如艾蒿(ài hāo)、艾烟(ài yān)、厨餻(chú zhú)等等。
近义词可以是艾草(ài cǎo),因为它们具有相似的意义。
反义词可能没有明确的,因为艾餻本身并没有具体的相反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