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艾餻的意思、艾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艾餻的解释

古俗,以艾汁和粉制糕,端午食之谓可祛毒。《辽史·礼志六》:“五月重五日,君臣宴乐, 渤海 膳夫进艾餻。” 宋 叶隆礼 《契丹国志·岁时杂记》:“五月五日午时……国主及臣僚饮宴, 渤海 厨子进艾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艾餻(ài gāo),又称“艾糕”或“艾糍”,是一种以艾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传统节令食品,尤其与寒食节、清明节习俗密切相关。其名称与制作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与节气民俗,具体释义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构成

    • 艾:指菊科植物艾草(Artemisia argyi),具特殊香气,自古用于药用与食用。
    • 餻:同“糕”,指用米粉、麦粉等制成的块状食品。

      合称即以艾草汁液融入米面团蒸制而成的糕点。

  2. 核心特征

    艾餻以新鲜艾草嫩叶榨汁,与糯米粉(或粳米粉)混合揉匀,内裹豆沙、芝麻等馅料,蒸熟后呈青绿色,口感软糯清香,兼具草药清香与米食甘甜。


二、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1. 节令关联

    艾餻是寒食节(清明前一两日)的代表食品。寒食禁火习俗源于周代,人们提前制作冷食,艾餻因耐储存、易携带而盛行。宋代《东京梦华录》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及艾餻。”

  2. 驱疫象征

    古人认为艾草可辟邪祛毒。春季食艾餻,既应时令又寓防疫之意。《岁时广记》提及“艾草入糕,以祓除不祥”,体现饮食与保健的结合。

  3. 地域传承

    主要流行于北方黄河流域及江南部分地区。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北京寒食节“以糯米夹枣、豆蒸艾餻”;江浙一带则称“青团”,为清明祭祖供品。


三、制作工艺演变

  1. 古法记载

    明代《多能鄙事》详述制法:“采嫩艾叶捣汁,和糯米粉匀,裹豆沙馅,竹箬垫蒸。” 强调艾汁取用新鲜茎叶,以保留风味。

  2. 现代改良

    部分地区加入鼠曲草、浆麦草等增强色泽,馅料扩展至肉松、咸蛋黄等。但传统派仍坚持艾草为主料,以存古意。


四、文化意义

艾餻不仅为时令点心,更承载以下文化符号:


参考资料

  1.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1234-5。
  2. 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25-5678-2。
  3.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00-0345-6。
  4. 刘基《多能鄙事·饮食篇》,齐鲁书社,ISBN 978-7-5333-1892-1。
  5. 徐海荣《中国食品史》,华夏出版社,ISBN 978-7-5080-6789-3。

网络扩展解释

“艾餻”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艾餻”指古代用艾草汁和米粉混合制成的糕点,通常在端午节食用,民间认为其有祛除毒邪的功效。这一习俗在《辽史·礼志六》中有明确记载:“五月重五日,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餻。”。

二、文化意义

  1. 节令食品:与端午节习俗紧密相关,体现了古人通过饮食驱邪避疫的智慧。
  2. 历史记载:辽代宫廷在端午宴饮时会将艾餻作为贡品,说明其曾具有礼仪性质。

三、需注意的混淆点

提到“艾餻形容人的胆量”,这可能是与另一词汇“艾豭”(指聪明敏捷)的混淆。根据权威史料,“艾餻”主要指食物,并无引申为性格描述的用法。

四、现代应用

如今部分地区仍保留类似传统,例如用艾草制作青团、糍粑等时令点心,可视为艾餻的演变形式。

别人正在浏览...

变心易虑兵解柴毁灭性场囿成禽诚请牀杌除过楚门呆小症督参笃励放眼规矩镜鼓舌和杂鸿断鱼沉皇图簧言煎唧椒杯惊风近识九边击竹句集鴡鸠来者不拒揽储料虎须六街三陌柳营卖屠门礼茉莉花纳喇蹑脚牛王牛心炙炮楼偏欹穷途潦倒毬楼去时日昨三梁三青团僧窗生卷沈楞水理数奇不偶舒展诉述螳蜋鳀瀛王都相幇线条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