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漢 代北單于所統治之地。《後漢書·南匈奴傳》:“南單于復上求滅北庭。”
(2).泛指塞北少數民族所統治之地。 宋 陸遊 《記九月三十日夜半夢》詩:“東閣羣英鳴佩集,北庭大戰捷旗來。” 明 都穆 《都公談纂》卷下:“ 景泰 間, 廣陵伯 劉安 守 大同 , 郭登 為參将,時 英宗 在北廷。” 清 孫枝蔚 《春晚》詩:“送春畫閣如南浦,缺雨良苗似北庭。”
(3). 唐 方鎮名。屬 隴右道 。以其治所在 北庭都護府 ,節度使例兼 北庭 都護,故通稱 北庭 。轄西北 伊 、 西 、 庭 三州及 北庭都護府 境内諸軍鎮、守捉。其地後入 回纥 ,繼入 吐蕃 。 唐 杜甫 《近聞》詩:“ 崆峒 五原 亦無事,北庭數有 關中 使。” 清 吳偉業 《送隴右道吳贊皇之任》詩:“移檄 北庭 收屬國,閲兵西海取封侯。”
(4).指 燕京 。即今 北京市 。 元 建都 燕京 ,時漢人稱之為北庭。 宋 文天祥 《正氣歌序》:“餘囚北庭,坐一土室。”
“北庭”是一個曆史地理概念,其含義在不同時期有所演變,具體解釋如下:
“北庭”一詞的核心含義隨曆史變遷擴展,從具體地名(漢代匈奴地、唐代都護府、元代燕京)逐漸演變為廣義的北方邊疆或少數民族統治區域的代稱。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沿革,可參考古籍《後漢書》《新唐書》及專業曆史地理研究。
北庭是一個地名,指的是中國古代西域的一個地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區,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
北庭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北的部首是匚(左邊的匸為“逆”字旁),庭的部首是廣。北庭的筆畫總數為12畫。
北庭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西域傳》。在繁體字中,北庭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北庭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結構基本相同。
1. 我們正在研究北庭的曆史文化。
2. 北庭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3. 有許多人前往北庭交流、貿易和學習。
北庭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許多不同的短語或詞組,如北庭古城、北庭曆史、北庭文化等。
近義詞:西域、北疆
反義詞:南方、東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