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螟。亦泛指食禾的害蟲。《史記·龜策列傳》:“螟蟲歲生,五穀不成。”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雜說》:“正月朔旦,四面有黃氣,其歲大豐,此 黃帝 用事。土氣黃均,四方并熟,有青氣雜黃有螟蟲,赤氣大旱,黑氣大水。” 宋 蘇轼 《昭靈侯廟碑》:“救藥疾癘,驅攘螟蟲。”
螟蟲是鱗翅目螟蛾科昆蟲的統稱,主要危害水稻、玉米、高粱等農作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生物分類與特征
螟蟲屬鱗翅目有喙亞目螟蛾科,幼蟲階段對農作物破壞性極強。成蟲具有兩對翅,身體覆蓋鱗片,夜間活動且有趨光性。常見的種類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其中三化螟是單食性害蟲,僅危害水稻。
危害與症狀
幼蟲會鑽蛀農作物的莖稈、葉鞘或穗頭,導緻枯心苗、白穗、蟲傷株等症狀。例如,三化螟幼蟲侵入水稻莖内取食,造成水稻成片枯死;大螟則同時危害玉米、甘蔗等作物。
分布與習性
螟蟲在中國南方稻區分布廣泛:
防治措施
主要通過農業防治(如合理灌溉、清除稭稈)和生物防治(如赤眼蜂寄生)來減少蟲害。化學防治需注意幼蟲孵化期施藥,以提高效果。
文化引申
成語“螟蟲”比喻危害性大且難以根除的惡人或壞事,此用法源于其對農業的深遠破壞。
總結來看,螟蟲是農業生産的重要害蟲,需結合生态與化學手段綜合防控。更多具體防治方法可參考農業相關專業資料。
《螟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的是一種以幼蟲形态為主的昆蟲類動物。螟蟲通常在農田或倉庫中出現,對糧食、谷物等作物具有破壞性,是一種常見的農業害蟲。
《螟蟲》的拆分部首為蟲(chóng),由四個筆畫構成。
《螟蟲》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螟”字最早見于西周的金文中,原本表示一種害蟲。而“蟲”字作為象形字,表示昆蟲類動物。後來,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螟蟲》這個詞。
《螟蟲》的繁體字為「螟蟲」。在繁體字中,「蟲」的形狀和「蟲」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古時候,《螟蟲》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常見的古代寫法為「蠓蟲」。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較為常見,指的是一種與螟蟲相似的害蟲。
1. 田地裡的螟蟲正在破壞莊稼,農民急需采取措施進行防治。
2. 倉庫中發現了大批螟蟲,需要及時清除以免對糧食造成損失。
組詞:螟蛉(指螟蛉蟲,即螟蟲變成蛹之前的階段)
近義詞:蛀蟲、蟲害
反義詞:益蟲、有益昆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