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習研究。 唐 柳宗元 《答元饒州論春秋書》:“未及講讨,會先生病,時聞要論,嘗以易教誨見寵。”
“講讨”是一個較為古典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釋:
“講讨”主要指講習研究,即通過讨論、探究來深化對某一問題的理解。該詞強調學術或知識層面的交流與鑽研,例如在學問、經典文獻等方面的探讨。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答元饒州論春秋書》:“未及講讨,會先生病,時聞要論,嘗以易教誨見寵。”此處“講讨”指對《春秋》等經典的研讨學習,具有明确的學術研究背景。
部分資料(如)提到“講讨”有“争取利益”的含義,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從詞源和主流詞典解釋來看,該詞更側重于學術性研究,而非功利性目的,需謹慎區分。
“講讨”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文研究或特定學術領域。日常表達中更推薦使用“研讨”“探讨”等詞彙。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文學研究專著。
講讨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進行交流、讨論或探讨。其中“講”是動詞,表示說、說話的意思;“讨”也是動詞,表示争論、商讨的意思。
“講讨”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讠和言,讠是指“讓”部,表示與言有關的字,表示具有說話、言語含義;言則表示字義中有“說”“話”或與“說”“話”有關的字。根據拆分部首的不同組合,可以快速找到“講讨”這個詞的讀音和意義。
在構成這個詞的兩個漢字之中,講的筆畫數為6畫,而讨的筆畫數為7畫。
“講讨”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早在古代就有形近的詞語,如“講求”、“讨論”等。隨着社會發展和語言變遷,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了唯一的詞語,用來描述人們交流和讨論的活動。在現代社會中,這個詞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繁體字中,“講讨”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出現變化。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講讨”在書寫時略有差異,具體寫法如下:
講:黃鼠狼拐彎,兩點一連眉毛寬。
讨:三點坎兒下窩槽,兩橫小船過河道。
1. 在這次會議上,大家都積極參與,講讨了許多關于環境保護的問題。
2. 上課的時候,請大家踴躍發言,多多講讨。
1. 讨論:指大家為了解決問題或達成共識而進行的交流和讨論。
2. 講解:指通過口頭說明或解釋來使人理解和掌握某個問題或知識。
3. 講演:指在公衆場合用言語表達觀點、傳遞信息或進行知識普及等活動。
1. 商議:指為了解決問題或達成共識而進行的讨論。
2. 探讨:指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讨論,試圖找到解決辦法或結論。
閉口:指不發言、不表達觀點或與他人進行讨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