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徵的意思、貼徵的詳細解釋
貼徵的解釋
封建時代,以漕運虧損為名,加征其損耗部分。 清 齊彥槐 《海運四詩寄潘吾亭觀察》“貼贈有銀米,幾抵腳價中”原注:“戶部則例,各處有隨漕徵收貼徵銀米,以為運丁長途挽運盤駁之需。 蘇 松 糧道所屬,每米一石,徵銀一錢,米五升,謂之漕贈; 浙江 糧道所屬,每石徵銀三錢四分七釐,謂之漕截。”參見“ 貼贈 ”。
詞語分解
- 貼的解釋 貼 (貼) ē 粘,把一種東西粘在另一種東西上:貼金。粘貼。剪貼。 靠近,緊挨:貼近。貼切(密合、恰當、确切)。貼心。 添補,補助:補貼。津貼。倒(刼 )貼。貼息(用期票調換現款時付出利息)。 同“帖
- 徵的解釋 徵 ǐ 古代五音之一,相當于簡譜“”。 徵 ē 見“征”③徵⑦。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貼徵”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需根據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作為成語(讀tiē zhēng)
指通過觀察迹象或證據來推測事物的發展。
- 拆解分析:“貼”意為依附、觀察,“徵”指征兆或迹象。
-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基于線索進行推理判斷的行為,例如“他貼徵細微變化,預判了市場趨勢”。
二、作為曆史術語(讀tiē zhēng)
特指中國古代漕運制度中的附加稅項。
- 具體含義:封建時代為彌補糧食運輸(漕運)過程中的損耗,額外征收的銀錢或糧食。例如清代蘇松地區每石米加征銀一錢、米五升,稱為“漕贈”。
- 背景延伸:“徵”在此處通“征”,體現古代賦稅制度中因損耗轉嫁的加征現象。
注意:兩種含義的讀音相同,但語義差異較大。日常交流中若涉及成語用法,通常指第一種;曆史文獻中則多為第二種經濟術語。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貼徵》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張貼招聘啟事或徵才信息。下面是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的解析、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的解釋。
-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扌(手部偏旁)和钅(金部偏旁),總共有12個筆畫。
- 來源:
《貼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化過程中。它的最早形式可以追溯到金文時代,而後逐漸演化為現代漢字形态。
- 繁體形式:
《貼徵》
-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同樣有兩個偏旁,即「扌钅」,按照古代的書寫規範,屬于字形組件。
- 例句:
1. 現在公司正在貼徵一位經驗豐富的銷售經理。
2. 請将你的簡曆貼徵在公司指定的地方。
- 組詞:
1. 貼徵信:指貼在公共場所的招聘啟事。
2. 徵聘:指招聘職員。
3. 宣徵:指公開招募。
- 近義詞:
1. 招聘:指用廣告或其他途徑公開徵才。
2. 招工:指用廣告或其他方式招募工人。
- 反義詞:
無
以上是關于《貼徵》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解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