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贴徵的意思、贴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贴徵的解释

封建时代,以漕运亏损为名,加征其损耗部分。 清 齐彦槐 《海运四诗寄潘吾亭观察》“贴赠有银米,几抵脚价中”原注:“户部则例,各处有随漕徵收贴徵银米,以为运丁长途挽运盘驳之需。 苏 松 粮道所属,每米一石,徵银一钱,米五升,谓之漕赠; 浙江 粮道所属,每石徵银三钱四分七釐,谓之漕截。”参见“ 贴赠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贴徵"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和历史语用两个层面解析:

一、构词分析 "贴"本义为黏附,《说文解字》释作"以物附益也",引申为补偿、补助之意。"徵"在《康熙字典》中有多重释义,此处取"召也"(《尔雅·释言》)即召集、征取之意。二字组合构成偏正结构,字面可理解为"附加的征取"。

二、专业释义 据《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经济史分册记载,该词特指明清时期在正税之外附加征收的杂税,常见于地方财政运作。例如万历年间推行的"条鞭法"中,明确规定"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其中"折办"部分即包含贴徵性质。

三、应用语境 在古籍文献中多用于描述赋税制度,如《明史·食货志》载:"嘉靖三十年,京边岁用至五百九十五万,户部尚书孙应奎蒿目无策,乃议于南畿、浙江等州县增赋百二十万,加派于是始。嗣后,京边岁用,多者过五百万,少者亦三百余万,岁入不能充岁出之半。由是度支为一切之法,其箕敛财贿、题增派、括赃赎、算税契、折民壮、提编、均徭、推广事例兴焉。其初亦赖以济匮,久之诸所灌输益少。四方库藏,空竭如洗,而官民俱困矣。"此处所述"加派""提编"等均属贴徵范畴。

网络扩展解释

“贴徵”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需根据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一、作为成语(读tiē zhēng)
指通过观察迹象或证据来推测事物的发展。

二、作为历史术语(读tiē zhēng)
特指中国古代漕运制度中的附加税项。

注意:两种含义的读音相同,但语义差异较大。日常交流中若涉及成语用法,通常指第一种;历史文献中则多为第二种经济术语。

别人正在浏览...

笔困纸穷不转头禅学谗语惩羹吹齑创駴东武吟渡轮发讲犯想甘露门鬼岛贵秀合志轰动一时昏黄胡子蟾夹脑兼统郊衢界首解手尖刀羁縻卫所警边金谷妓鹫峯寺块伟邋遢本鳞鬐鸾掖纳陛拏错旁门朴壹辟啓破家败産普快强植七高八低鬐虹轻徐曲形扰穰荣泽沙堰试飞食羊钱石祖守塞宋卢他侬特除拜铁脚望慕苇茭委巷无愆吴盐贤媛狎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