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鐵甕 ”。
亦作“ 鐵甕 ”。1.堅固的甕城。比喻強盛的國勢。 唐 秦韬玉 《陳宮》詩:“金城暗逐歌聲碎,鐵甕潛隨舞勢休。”參見“ 甕城 ”。
(2).指 鐵甕城 , 京口 (今 江蘇 鎮江 ) 北固山 前的一座古城。為 三國 時 孫權 所築。 唐 杜牧 《潤州》詩之二:“城高 鐵甕 橫強弩,柳暗朱樓多夢雲。” 馮集梧 注:“原注:‘ 潤州 城, 孫權 築,號為 鐵甕 。’《演繁露》:‘ 潤州 城古號 鐵甕 ,人但知其取喻以堅而已,然甕形深狹,取以喻城,似為非類。 乾道 辛卯,予過 潤 , 蔡子平 置燕于 江 亭,亭據郡治前山絶頂,而顧子城雉堞緣岡,彎環四合,其中州郡諸廨在焉,圓深之形,正如卓甕,予始知喻以為甕者,指子城也。’” 元 薩都剌 《還京口》詩:“城高 鐵甕 江山壯,地接 金陵 草木凋。” 殷孟倫 朱廣祁 校正引 明 陳沂 《南畿志》:“ 吳 時已自為京城,復築子城,固以甓,號為 鐵甕 。” 清 洪昇 《過京口作》詩:“北南形勝地, 鐵甕 此堅城。”
“鐵甕”一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結合權威資料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堅固的甕城
指古代城牆中圍繞城門修築的環形防禦結構,因其堅固如鐵制甕器而得名。唐代詩人秦韬玉在《陳宮》中寫道:“金城暗逐歌聲碎,鐵甕潛隨舞勢休”,以“鐵甕”比喻城池的穩固。
比喻意義:強盛的國勢
在文學作品中常借“鐵甕”象征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大或政權的穩固,如上述詩句中“鐵甕”與“金城”并用,暗指國家防禦體系的堅不可摧。
曆史地名:鐵甕城(京口城)
特指三國時期孫權在江蘇鎮江北固山前修築的古城。據南朝《輿地志》記載,該城“周回六百三十步,内外皆固以磚壁”,因形似甕且結構堅固得名。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遷都于此,同年發生赤壁之戰,此地成為東吳重要軍事據點。唐代杜牧亦有詩雲:“城高鐵甕橫強弩,柳暗朱樓多夢雲”,印證其戰略地位。
補充說明
“甕城”一般為磚石結構,但“鐵甕”并非字面意義的鐵制,而是強調其難以攻破的特性。該詞兼具曆史地理與文學意象,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鐵甕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用鐵制成的大容器或儲物器。在古代,甕是一種傳統的儲水容器,而鐵甕則是以鐵材料制成的甕。鐵甕常用于貯存水、糧食、鹽等物質,因其堅固耐用而被廣泛使用。
鐵甕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钅」和「瓦」。其中,「钅」是金屬類部首,表示與金屬有關的意義;「瓦」是與瓦器類有關的意義。該詞的總筆畫數為13,其中「鐵」部的劃筆順序為4畫,「瓦」部的劃筆順序為9畫。
鐵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鐵甕作為一種貯水器具,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中國。據史書記載,戰國時期的一位工匠發明了鐵甕,至此,人們開始使用鐵甕作為貯水容器。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鐵甕進行了改進,使用範圍也逐漸擴大。
在繁體字中,「鐵甕」的寫法與簡體相同,即「鐵甕」。
在古代,「鐵甕」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字體形态有所不同。古代漢字用簡策刻在獸骨或金屬器上,字形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
1. 他用鐵甕貯存糧食,以備長時間的幹旱。
2. 這座村莊的人們都使用鐵甕來貯水。
鐵甕的相關組詞有:鐵皮甕、木甕、陶甕、甕中之鼈等。
鐵甕的近義詞可以是鐵罐、鐵桶,而反義詞可以是塑料桶、陶罐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