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近優待。《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贊》:“彼親待士大夫,招賢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北齊書·張耀傳》:“ 耀 歷事累世,奉職恪勤,鹹見親待,未嘗有過。”《隋書·楊義臣傳》:“時 高祖 為 定州 總管, 崇 知 高祖 相貌非常,每自結納, 高祖 甚親待之。”
“親待”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īn dài,其核心含義為親近優待,通常用于描述上級對下屬或長輩對晚輩的關懷與重視。
基本詞義
“親”指親近、親密,“待”表示對待,組合後強調以親近的态度給予優待。例如《隋書》中記載楊義臣被高祖“甚親待之”,即體現高祖對其的信任與厚待。
文獻用例
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親待”多用于書面表達,例如“父親待敵疲憊下令進攻”(例句),或形容事物備受期待,如“汽車訂親待嫁”的拟人化表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隋書》等史料原文。
親待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于文學作品中,表示親眷、親朋好友的相待和款待。
親待的拆分部首是口、心,拼音為qīn dài。它的總筆畫數為12。
親待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士人文化和禮儀制度。在古代,人們十分重視親朋好友之間的關系和待遇。親待一詞通過口與心的結合,形象地表達了對親近之人的待遇和關心。
親待的繁體字為親待。
在古代,親待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字形如下:
親:亠口冖人,表示關系緊密,父親子女的意思。
待:彳寸寽,表示等候,款待的意思。
1. 我回到家鄉,受到了親朋好友的熱情親待。
2. 在這個節日期間,親待是家人彼此傳遞溫暖的方式。
親情、親密、親切、待遇、待客等。
款待、招待、接待。
冷落、疏遠、忽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