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見的意思、斷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見的解釋

佛教謂人之見有兩種:一為常見,二為斷見。不知己身及諸外物常住,而反以身死為斷滅之見稱斷見。參閱《涅槃經》二七、《大智度論》七。參見“ 斷常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斷見”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屬于“邊見”之一,與“常見”相對。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斷見(梵語:uccheda-dṛṣṭi)指認為生命在死亡後完全斷滅、不複存在的極端觀點。佛教認為這種見解否定了因果業力的延續性,主張“人死如燈滅”,否認輪回與來世的存在。

  2. 與“常見”的對比

    • 斷見:主張生命短暫、死後徹底消亡,否認精神或業力的延續性。
    • 常見:認為存在永恒不變的靈魂或主宰(如“神我”),執着于恒常性。
      兩者均被佛教視為偏離中道的極端認知,合稱“斷常二見”。
  3. 佛教的批判視角
    佛教通過“緣起論”駁斥斷見,強調因果相續不滅。例如《大智度論》指出,斷見者因“不知己身及外物常住”而陷入偏執。此外,斷見常與“邪見”關聯,表現為否認因果規律。

  4. 現實表現與影響
    現代社會中,斷見體現為否認靈魂、輪回等超驗存在,認為意識僅是大腦産物,生命無前世後世。佛教認為此類觀點會導緻道德虛無主義,削弱行善止惡的動力。

  5. 相關概念擴展
    在佛教教義中,斷見與“五惡見”中的“戒禁取見”(執着錯誤修行方法)等共同構成解脫障礙。破除斷見需通過觀修無常與緣起法則,建立對因果業力的正确認知。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哲學體系中的其他核心概念(如十二因緣、中道思想),可參考《涅槃經》《大智度論》等經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見

斷見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钅”和“見”,由14個筆畫書寫而成。

來源

斷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斷見是以其獨特的形态和意義而被廣泛使用。

繁體

斷見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斷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斷見的寫法有所不同。據研究,斷見最早的寫法可能是「屮寸見」,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形态。

例句

1. 他對這件事的斷見很有道理。

2. 我們應該對事物有全面的斷見,不要一味地相信傳聞。

3. 他的斷見讓我改變了以往的觀點。

組詞

1. 斷定:确定或判斷事物的真實性。

2. 見解:對事物的看法或理解。

3. 見識:對事物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近義詞

1. 見解:觀點、看法。

2. 看法:觀點、見解。

3. 主張:立場、觀點。

反義詞

1. 世故:不明真相、缺乏見識。

2. 迂腐:思維僵化、思想陳舊。

3. 狹隘:思想狹窄、眼界不開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