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丹书铁券 ”。《周礼·秋官·司约》“书於丹图” 汉 郑玄 注:“今俗语铁券丹书。” 宋 王安石 《读汉功臣表》诗:“ 汉 家分土建忠良,铁券丹书信誓长。” 明 汤式 《一枝花·赠人》套曲:“一人下万人上。铁券丹书姓字香,万代辉光。”
铁券丹书(亦作“丹书铁券”)是中国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或重臣的一种特殊信物,具有免罪或免死的特权凭证作用。以下从形制、功能及历史演变角度分述:
据《汉语大词典》,“铁券”指以铁制成的契券,“丹书”即以朱砂书写文字。合称指帝王用朱砂在铁制契券上书写誓词,颁赐功臣使其世代享有免罪特权的凭证。其形制多为分左右两半,右半留存宫廷,左半授予持有者,需合券校验真伪。
材质与书写
券体以生铁铸造,文字以丹砂(朱红色颜料)填写,部分鎏金(如唐代)。内容明确记载受赐者的功勋及“恕死”特权(免死次数),如《后汉书·祭遵传》载东汉刘秀赐券“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
法律效力
持有者可凭此免除死刑或减罪,但谋反等重罪除外。明代制度规定,免死次数通常为1-3次(如洪武三年赐李善长券可免二死,子免一死)。
最早见于西汉(高祖刘邦颁予功臣),《汉书·高帝纪》载“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
唐代广泛使用,如赐予李靖、郭子仪等;明代制度化,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徐达、李文忠等均获赐。
清代以“敕书”取代铁券,此制逐渐废止。现存实物极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明代(1458年)赐予将领朱永的铁券。
在文学作品中,“丹书铁券”象征帝王恩宠与家族荣耀,亦暗含特权阶层的腐败。如《水浒传》中柴进因持有铁券庇护江湖人士,反映其政治隐喻。
参考资料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记载见《后汉书》《明史》;形制考据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档案及《唐代铁券考》(《考古学报》)。
“铁券丹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凭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铁券丹书”指古代帝王颁发给功臣的铁制凭证,用朱砂书写文字(即“丹书”),承诺其家族世代享有特权或免罪待遇。该词与“丹书铁券”同义,常被民间称为“免死金牌”。
“铁券丹书”是古代皇权与功臣关系的具象化体现,兼具政治契约和文化象征意义。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物质载体强化统治合法性,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制度。
白头徧读遍历变权昌乐赤寰吹毛求瑕此若點辱丁八低幽东西易面娥影逢巧黻裘蚝蛎鸿縻挥抹见气简肃洁腹杰句酒家保康侯夸词媿荷烂靡良材临时抱佛脚搂抱疲輭皮疹迁变谦冲乾累騝騝切瑳禽鸟祇苑气晕人造革濇濇赏共山鸡椒十大曲拾袭施效说口嘴説帖殊渥孙词探目天津新港天上石麟剔除投止退思险窄小月氏洗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