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鷈膏”。鸊鷉身上的脂肪。古人用以塗刀劍使鋒刃光潔銳利。 清 厲鹗 《東城雜記·劍石銘》:“星精内藴,玉理旁達;瑩謝鷈膏,書存紅沫。”
“鷉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鸊鷉(一種水鳥)身上的脂肪。古人将其用于塗抹刀劍等金屬器具,以保持鋒刃的光潔和銳利。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動物油脂常被用作金屬防鏽和潤滑材料。鸊鷉的脂肪因質地細膩、易于附着,成為保養武器的重要材料。這一用法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資源的巧妙利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鸊鷉的生物學特性或古代冷兵器保養技術,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動物學資料。
《鷉膏》(ti2 gao1),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鳥兒的脂肪。
《鷉膏》由兩個漢字組成:鷉(鳥9/脂13)和膏(月6/肉130/艮13)。根據部首和筆畫數,可以記憶和書寫這個詞語。
《鷉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醫藥文獻。在古代,人們發現鷉鳥的脂肪對于治療某些疾病有益,因此這個詞逐漸形成并被廣泛使用。
《鷉膏》的繁體字為「鷉膏」。
在古代,有些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對于《鷉膏》一詞,古時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仍保留了鳥和脂肪的含義。
1. 這種藥方裡用了鷉膏作為主要成分。
2. 鷉膏在中醫傳統中被視為一種珍貴的藥材。
由于《鷉膏》是一個詞語,比較難以組成其他詞彙。
鳥脂、鳥油
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