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輕浮。《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十二年》:“ 渠牟 形神恌躁,尤為上所親狎,上每對執政,漏不過三刻, 渠牟 奏事率至六刻,語笑款狎往往聞外。”
"恌躁"一詞的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恌躁(拼音:tiāo zào),指人的性格或行為表現出輕浮、浮躁的特點。該詞由“恌”(同“佻”,輕薄)和“躁”(急躁、不冷靜)二字組合而成,強調言行缺乏穩重性。
二、古典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十二年》:“渠牟形神恌躁,尤為上所親狎”,描述人物舉止輕浮、神态浮躁,受皇帝親近卻缺乏莊重。
三、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可指代受外界浮躁環境影響而産生的精神焦慮狀态,例如作家殷謙曾用該詞描述娛樂化時代中“靈魂得病”的社會現象(注:此用法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謹慎參考)。
補充說明
恌躁(tiāo zào)是一個表示情緒煩躁、不安靜的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心”、“足”,其中“心”表示與情緒相關的心理活動,“足”則表示忙碌、不安穩。
恌躁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心”(xīn)⑦、 “足”(zú)③。
“恌躁”源于古代漢語,通常用于形容人的情緒憂慮、不安,通常伴隨着焦慮、煩躁和不安定的感覺。
在繁體字中,“恌躁”是以「憔擾」的形式呈現。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恌躁”的古代寫法沒有直接的記錄,但可以推測,由于“恌躁”是由兩個字組成,也有可能是采用雙字的方式表示,比如:“心”字采用古代的篆書形式“[]”,“足”字采用古代的篆書形式“[]”,再将兩個字放在一起形成“[心][足]” 的形式。
例如,可以用“恌躁”的句子來表達:“最近的工作壓力引起了他的恌躁情緒,他需要一些放松和休息的時間。”
除了“恌躁”這個詞,還可以組合其他詞語來表達相關的情緒,比如“煩躁不安”、“焦慮不安”、“不安定”等。
近義詞:煩躁、不安、焦慮。
反義詞:平靜、安詳、安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