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轻浮。《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二年》:“ 渠牟 形神恌躁,尤为上所亲狎,上每对执政,漏不过三刻, 渠牟 奏事率至六刻,语笑款狎往往闻外。”
"恌躁"一词的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恌躁(拼音:tiāo zào),指人的性格或行为表现出轻浮、浮躁的特点。该词由“恌”(同“佻”,轻薄)和“躁”(急躁、不冷静)二字组合而成,强调言行缺乏稳重性。
二、古典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二年》:“渠牟形神恌躁,尤为上所亲狎”,描述人物举止轻浮、神态浮躁,受皇帝亲近却缺乏庄重。
三、现代用法 现代语境中可指代受外界浮躁环境影响而产生的精神焦虑状态,例如作家殷谦曾用该词描述娱乐化时代中“灵魂得病”的社会现象(注:此用法来源权威性较低,建议谨慎参考)。
补充说明
恌躁(tiāo zào)是一个表示情绪烦躁、不安静的词语。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心”、“足”,其中“心”表示与情绪相关的心理活动,“足”则表示忙碌、不安稳。
恌躁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心”(xīn)⑦、 “足”(zú)③。
“恌躁”源于古代汉语,通常用于形容人的情绪忧虑、不安,通常伴随着焦虑、烦躁和不安定的感觉。
在繁体字中,“恌躁”是以「憔擾」的形式呈现。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关于“恌躁”的古代写法没有直接的记录,但可以推测,由于“恌躁”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可能是采用双字的方式表示,比如:“心”字采用古代的篆书形式“[]”,“足”字采用古代的篆书形式“[]”,再将两个字放在一起形成“[心][足]” 的形式。
例如,可以用“恌躁”的句子来表达:“最近的工作压力引起了他的恌躁情绪,他需要一些放松和休息的时间。”
除了“恌躁”这个词,还可以组合其他词语来表达相关的情绪,比如“烦躁不安”、“焦虑不安”、“不安定”等。
近义词:烦躁、不安、焦虑。
反义词:平静、安详、安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