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旗杖 ”。儀仗隊用的旗幟、傘、扇等。《太平廣記》卷四六引 唐 谷神子 《博異志·白幽求》:“俄而有數十人,皆龍頭鱗身,執旗杖引 幽求 入。”《宋史·符彥卿傳》:“ 契丹 大敗,其主乘橐駝以遁,獲其器甲、旗仗數萬以歸。”《清史稿·禮志十》:“行日,工部給旗仗,兵部給乘傳。”
“旗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í zhàng,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文獻權威性綜合判斷:
儀仗用具(主流解釋)
指古代儀仗隊使用的各類器物,主要包括旗幟、傘蓋、扇子等。例如:
比喻性含義(少數用法)
個别詞典将其解釋為“權威與威望的象征”(如旗幟象征權威,旗杆象征支撐),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佐證,可能與其他成語混淆。
若在古籍或曆史文獻中遇到“旗仗”,優先理解為儀仗用具;若需比喻性表達,建議采用更常見的成語(如“旌旗蔽日”)。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清史稿》等權威史書。
旗仗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旗」和「仗」兩個字組成。
「旗」的部首是「方」,總共有七個筆畫;「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七個筆畫。
「旗仗」一詞最早出現于《漢書·地理志》。在古代,「旗仗」是指用來标識軍隊、武裝力量的旗幟和儀仗。
「旗仗」的繁體字為「旗仗」。
在古時候,「旗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差異,但大緻上與現代相似。
1. 在閱兵儀式上,國旗是最重要的旗仗之一。
2. 來賓親臨,大門前擺放着鮮花和旗仗。
組詞:國旗、軍旗、信仰、儀仗隊
近義詞:旗幟、旌旗、旗幟鮮明
反義詞:敗旗、叛旗、投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