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送行資;贈送財物。餽,通“ 饋 ”。《孟子·公孫丑下》:“當在 宋 也,予将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餽贐,予何為不受?” 宋 陸遊 《朝奉大夫石公墓志銘》:“餽贐可以取,可以無取,必卻。” 清 唐孫華 《送門人時期五貢入太學》詩:“贈行未辦 繞朝 鞭,聊作《巴歈》當餽贐。”
“餽赆”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餽”和“赆”組成,含義如下:
餽(kuì)
本義為進獻食物,後泛指贈送。根據《說文解字》和《詩經》等文獻記載,“餽”最初指以食物贈人(如“陳饋八簋”),後擴展為一般性的饋贈行為,如“饋贈”“饋送”。
赆(jìn)
指臨别時贈送的財物或路費,常見于送别場合。例如《孟子·公孫丑下》中“行者必以赆”,即遠行者接受贈禮。
合義:
“餽赆”指離别時贈送財物或禮物,既包含“餽”的贈送行為,又強調“赆”的臨别屬性。例如,古代使臣出訪或友人遠行時,常以“餽赆”表達心意。
此詞多見于古典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可通過單字含義及古代用例理解其複合意義。
《餽赆》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向人饋贈食品或禮品。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餽”(kuì)和“赆”(zhēn)。
“餽”的部首是“食”(shí),它的筆畫數是13;“赆”的部首是“貝”(bèi),它的筆畫數是12。
《餽赆》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曲禮上》。在古代,人們常常通過饋贈食品或禮品來表示敬意或感激之情。
《餽赆》的繁體字是「饋贈」。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餽赆》在古代常寫作「餖贈」。
1. 他向老師表示敬意,給了他一份豐盛的餽赆。
2. 在春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人們會互相餽赆以祝福和體現友好。
1. 組詞:餽贈(kuìzèng,饋贈)。
2. 近義詞:饋贈、贈品、饋贈。
3. 反義詞:要求、索求、拒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