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餽赆的意思、餽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餽赆的解釋

贈送行資;贈送財物。餽,通“ 饋 ”。《孟子·公孫丑下》:“當在 宋 也,予将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餽贐,予何為不受?” 宋 陸遊 《朝奉大夫石公墓志銘》:“餽贐可以取,可以無取,必卻。” 清 唐孫華 《送門人時期五貢入太學》詩:“贈行未辦 繞朝 鞭,聊作《巴歈》當餽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餽赆(kuì jì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餽”和“赆”二字組合而成,主要表示臨别時贈予遠行者的財物或禮物,體現古代禮儀中的惜别之情。以下從形、音、義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字形與字義解析

  1. 餽(kuì)

    • 本義:同“饋”,指贈送食物或財物。《說文解字》釋為“饷也”,強調以物資相贈的行為。
    • 引申義:泛指一切饋贈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達禮節性贈與(如《孟子·公孫丑下》:“前日於齊,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
  2. 赆(jìn)

    • 本義:指臨别時贈予行人的路費或禮物。《孟子·公孫丑下》趙岐注:“赆,送行者贈賄之禮也”。
    • 文化内涵:特指踐行之禮,蘊含對遠行者的祝福與眷念。

二、複合詞“餽赆”的釋義

核心含義:

指為遠行者送别時贈送的財物或禮品,常見于古代外交、出行等場景。例如:

《孟子·公孫丑下》:“予将有遠行,行者必以赆;辭曰餽赆,何為不受?”

此處“餽赆”即指臨别所贈之禮金或物資。

使用場景:


三、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1. 《漢語大詞典》:

    “餽赆”釋義為“贈送行資;臨别時贈予的財物”。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卷12,頁987。

  2. 《辭源》(修訂本):

    “餽赆”釋作“送行時贈與的財物”,引《孟子》用例佐證。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頁2981。

  3. 《古代漢語詞典》:

    強調其禮儀屬性:“餽赆”是“古代送别時贈禮以示情誼”的專稱。

    來源:中華書局,2005年版,頁832。


四、文化背景與演變

“餽赆”一詞集中體現了古代“禮尚往來”的倫理觀念,尤其在交通不便的背景下,贈禮既為實際資助,亦承載情感寄托。隨着時代變遷,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作為曆史文化符號,仍見于研究文獻與古典文學作品注解中。

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餽赆”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餽”和“赆”組成,含義如下:

  1. 餽(kuì)
    本義為進獻食物,後泛指贈送。根據《說文解字》和《詩經》等文獻記載,“餽”最初指以食物贈人(如“陳饋八簋”),後擴展為一般性的饋贈行為,如“饋贈”“饋送”。

  2. 赆(jìn)
    指臨别時贈送的財物或路費,常見于送别場合。例如《孟子·公孫丑下》中“行者必以赆”,即遠行者接受贈禮。

合義:
“餽赆”指離别時贈送財物或禮物,既包含“餽”的贈送行為,又強調“赆”的臨别屬性。例如,古代使臣出訪或友人遠行時,常以“餽赆”表達心意。

此詞多見于古典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可通過單字含義及古代用例理解其複合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處案誅拔刀相助八虎百腳版國背剪彪發逼尖不三不四財察廛闬鹑奔非服稿副狗眼看人龜紋國信使好事成雙假慈悲建溪春角鋼結牦京都十景精識近懷駿節空心口啜臨馭眉子坑明目凝固膩人淜湃娉婷袅娜破閑前面跷車清切群居穴處阒若三覺侍郎沙尖山枯沙鷗蛇母士宦時叙收掌順言四六縮酌條集啼妝外郵綫頭小老母遐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