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嚼子或缰繩上的裝飾品。用金銅制成。 清 厲鹗 《焦山古鼎》詩:“惟王酬庸錫冊命,鑾旂鋚勒兼戈錟。”
“鋚勒”是古代漢語中的組合詞彙,現多用于文獻研究及古器物考證。“鋚”字在《漢語大字典》中釋義為“金屬裝飾的馬具”,其字形從金、攸聲,本義指用金屬片鑲嵌的辔頭部件。根據《康熙字典》引《說文解字》注疏,“勒”原指馬銜(馬嚼子),後引申為帶有銘文的器物裝飾帶,如青銅器銘文常鑄于器物的“勒”部。
二字合稱“鋚勒”,在考古學界特指兩類實物:一是指戰國至漢代墓葬出土的錯金銀馬具組件,如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鎏金銅辔飾便屬此類;二指青銅器銘文鑄造部位的專業術語,如上海博物館藏西周晚期簋器内壁鑄有十二字銘文,著錄時标注“鋚勒”即指銘文所在的口沿下裝飾帶區域。該詞在《兩周金文辭大系》等專著中作為專業術語使用,現代漢語已不作為常用詞彙流通。
“鋚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馬具上的裝飾部件,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馬嚼子或缰繩上的金屬裝飾品,通常由金、銅等材質制成,具有實用與裝飾雙重功能。例如《石鼓文》中記載的“田車既安,鋚勒馬”,即描繪了馬車配備精美馬具的場景。
字形與讀音
文獻例證
清代厲鹗在《焦山古鼎》詩中寫道:“鑾旂鋚勒兼戈錟”,進一步印證了鋚勒作為禮儀或貴族車馬裝飾的用途。
相關辨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車馬器具或相關文獻用例,可參考《石鼓文》及清代考據類典籍。
八棒十枷保境杯觞筆飽墨酣邴魏博涉才時倉獄擦西策書顫巍巍篡逐方根幹證歌呗廣宴管朗患咎胡渰較士驚心吊魄禁院巨商揆格老虎凳練若令狐羅幕茫無端緒幔幙滿腔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蕄蕄拈酸潑醋膿團抛聲衒俏前馬青蓮冠輕重倒置窮核逡迍日惕森爽删存上序山區十家香詩勳疏忽稅收書客説客逃亡停騰同堂頭婚推檢外國危覆香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