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卻行,恭順貌。 明 方孝孺 《孫伯融傳》:“逡迍就見,置酒與飲。”
“逡迍”并非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可能為生僻組合或書寫有誤。根據單字含義推測:
逡(qūn)
本義為退讓、徘徊,常見于“逡巡”一詞,表示猶豫不前或有所顧慮的狀态。例如:“秦王逡巡而卻”(《戰國策》)。
迍(zhūn)
多用于“迍邅”(zhūn zhān),形容處境艱難、行路困頓,如《後漢書》中“途迍邅其蹇連”。
若組合為“逡迍”,可理解為“因猶豫或困境而徘徊不前”。但需注意:
若您遇到的是古文或特定文本中的用法,可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
逡迍(qūn zhēn),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辵”、“斤”,總共有12個筆畫。逡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演變過程中,其字形和意義也經曆了一些變化。在繁體字中,逡迍的寫法為“逡迲”。
在古時候,逡迍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逡曾為一種古代樂舞的名字,其字形包括了“辶”、“尹”和“衿”等部分。隨着時代的推移,逡迍逐漸演化成現代所見的“辵”、“斤”的部首組合。
以下是一個關于逡迍的例句:
他逡迍地向前走去,步子有些踉跄。
逡迍沒有常見的相關詞組。
與逡迍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徘徊、躊躇、彷徨等。
與逡迍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堅定、果敢、果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