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浮而狡滑。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經二》:“若在今日,則胡塗亦無用處,唯佻狡躁競者乃得進耳。”
佻狡(tiāo jiǎo)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佻”與“狡”二字複合而成,多用于形容人的品性或行為特征,具有鮮明的貶義色彩。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兩點:
輕浮而狡猾
“佻”本義指輕佻、輕薄,強調舉止不莊重、缺乏穩重感;“狡”則指狡詐、詭詐,側重心機深沉、善于欺騙。二者結合後,形容人表面輕率浮躁,内在卻暗藏奸猾算計。例如《聊齋志異·聶小倩》中“甯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對人言:‘生平無二色。’適赴金華,至北郭,解裝蘭若……夜将半,杳無至者。方将寝,聞門外語聲。急起窺聽,則一婦人攜少女,操俚音曰:‘何物老魅,乃爾佻狡!’”(來源:《聊齋志異》卷三)。
放縱且詭谲
在傳統語境中,“佻狡”亦隱含行為放縱不羁、行事詭秘難測之意。如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釋“佻”為“愉也,輕也”,注“狡”為“少狗也,引申為狂也”,暗含狂放與奸猾的雙重特質(來源:《說文解字注》卷八)。
權威文獻佐證: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中被明确釋義為“輕浮狡詐”,并引《左傳·襄公三十年》“陳公子招佻狡而好亂”為例證(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卷)。現代漢語中雖較少使用,但仍保留于古典文學與曆史文獻研究中,用以刻畫特定人物性格。
“佻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佻狡”讀作tiāo jiǎo,意為輕浮而狡滑,形容人舉止不莊重且帶有詭詐的特性。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何良俊的《四友齋叢說·經二》:“若在今日,則胡塗亦無用處,唯佻狡躁競者乃得進耳。” 此句諷刺當時浮躁狡詐之人反而容易得勢。
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含貶義,強調性格或行為上的雙重缺陷——既輕浮又狡猾。例如:“他為人佻狡,常以巧言令色博取信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四友齋叢說》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拜書裁當柴炭成周赤軸楮冠辭緻從從容容打呼噜定處定桃凡才淺識撫轼膏粱纨袴瑰傑果霜活勞動堅營鉸鍊假想羯胡結賬金翅酒政捐賓客谲略鈞敵開府愒陰誇道快士狂疾枯瘠襕笏老巴巴老炮兒連錢遼天華表躏蹂藕花判教強而後可欠爽清徵熱戲三湯兩割三通山高水長商夷沙燕世燭守度說話中間說天素采素色田蕩晚日下放賢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