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轼的意思、撫轼的詳細解釋
撫轼的解釋
亦作“ 撫式 ”。乘車時,身子前俯,兩手倚憑車前橫木。《禮記·曲禮上》:“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 鄭玄 注:“撫,猶據也。據式小俛,崇敬也。”《楚辭·王褒<九懷·陶壅>》:“悲九州兮靡君,撫軾歎兮作詩。” 王逸 注:“伏車浩歎,作風雅也。”
詞語分解
- 撫的解釋 撫 (撫) ǔ 慰問:撫恤(安慰和周濟)。撫慰。安撫。撫愛。 扶持,保護:撫養成人。 輕輕地按着:‰摩。撫摸。撫琴(彈琴)。撫今追昔。 同“拊”。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轼的解釋 轼 (軾) ì 古代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憑轼。 憑轼緻敬:“魏文侯過其闾而轼之”。 筆畫數:; 部首:車;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撫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撫轼”指乘車時身體前傾,雙手輕扶車前的橫木(即“轼”)。這一動作在古代禮儀中常用于表達敬意或行禮,例如國君與士大夫相遇時,身份高者通過“撫轼”動作示意,身份低者則需下車行禮(《禮記·曲禮上》記載“國君撫式,大夫下之”)。
二、詞源與結構
- “撫”:意為輕按、憑靠;
- “轼”:指古代馬車前端的橫木,供乘車者扶手或行禮用。
組合後表示“扶轼行禮”的具體動作。
三、引申含義
部分詞典(如)提到其引申為“撫慰、平息情緒”的成語,但此用法較少見于經典文獻,可能是現代對字面的延伸解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四、文獻例證
- 《楚辭·九懷·陶壅》中“撫轼歎兮作詩”,描述詩人扶轼歎息、創作詩文的情景,體現動作與情感表達的結合。
- 鄭玄注解《禮記》時強調“撫式小俛,崇敬也”,說明這是表達尊敬的禮儀動作。
五、現代應用
如今多用于古文研究或曆史題材創作中,需注意其原始含義與禮儀背景,避免與近義詞混淆。如需引用引申義,建議标注來源或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撫轼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撫轼(fǔ shì)是指平息,安撫,調和等意思。通常用來形容在争議、紛争、沖突等情況中平息事态,緩和緊張氛圍。
拆分部首和筆畫:
撫轼這個詞的拆字部首是“手”和“車”,其中“手”是左邊的部首,“車”是右邊的部首。撫轼一共有11筆畫,其中“手”部提供了3筆畫,“車”部提供了8筆畫。
來源及繁體寫法:
撫轼是一種古代漢字,它的原始形狀和用法可以追溯到古代。在繁體字中,撫轼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撫轼的一種常見寫法是“撫輮”。這種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例句:
1. 在會議上,領導撫轼了争議,使得大家重新達成共識。
組詞:
一些常見的組詞包括:撫轼台、撫轼者、撫轼官、撫轼之術等。
近義詞:
一些近義詞包括:安撫、調和、平息、化解等。
反義詞:
一些反義詞包括:激化、升級、加劇等。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