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守一定的法度。《北史·袁式傳》:“性長者,雖羈旅飄泊,而清貧守度,不失士節。時人甚敬重之,皆呼曰 袁諮議 。” 唐 元稹 《崔弘禮鄭州刺史制》:“歌《鷄鳴》以自勤,稽《風雨》以守度。” 明 沉榜 《宛署雜記·宣谕》:“收割畢日,毋要浪花,守度。”
“守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遵守一定的法度或标準,強調在行為、處事中保持規範和適度。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傳統解釋
指嚴格遵守既定的法度或社會規範,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現代延伸
部分現代解釋擴展為保持適度、不過分,如行為、言語上避免極端,如“守度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平衡”。此釋義更側重日常生活中的節制态度。
“守度”既包含傳統法度遵守,也可引申為現代生活中的適度原則。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北史》《宛署雜記》等古籍來源。
守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堅守一定的度量或标準,不越過界限。下面将分别介紹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守度的拆分部首為宀(宀為寶蓋)和或(下面有一水波紋的泉)。它總共包含了7個筆畫。
守度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中的用法,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或事物在遵循一定準則或标準時所堅守的度量,不貪圖過于,不超越規定的界限。
守度的繁體字為守度。
在古代,守度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以宀為上部,下面寫一個“㚣”字旁,表示水波紋的泉。
1. 在做決策時,我們必須要守度,不能過于沖動。
2. 他以守度為準則,一直堅守着自己的職業道德。
守度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守度線、守度規。
守度的近義詞包括:守法、守規、遵守标準。
守度的反義詞為:越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