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開府的意思、開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開府的解釋

(1).古代指高級官員(如三公、大将軍、将軍等)成立府署,選置僚屬。《後漢書·董卓傳》:“ 傕 ( 李傕 )又遷車騎将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 三國 魏 阮籍 《辭蔣太尉辟命奏記》:“開府之日,人人自以為掾屬。”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史君 開府未浹旬,欲戴綸巾揮白羽。”

(2).指有權開府的官員。 唐 杜甫 《春日憶李白》詩:“清新 庾開府 ,俊逸 鮑參軍 。”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九:“ 無咎 ( 晁無咎 )雲:‘疑 宋開府 鐡石心腸。’”

(3).特指 庾信 。 宋 歐陽修 《答判班孫待制見寄》詩:“惟恨 江淹 才已盡,難酬 開府 句清新。”

(4).府兵軍職。 西魏 和 北周 時全國府兵分屬于二十四軍,每軍設一開府,兵額約二千人。參閱《北史·李弼等傳論》、《新唐書·兵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開府的詳細釋義(漢語詞典角度)

一、字面釋義與核心含義

“開府”一詞,源于中國古代官制,其核心含義是指高級官員(尤指三公、大将軍、将軍等)建立府署并自選僚屬的行為和資格。拆解來看:

二、曆史制度演變與具體内涵

  1. 起源與确立(漢代):

    • 開府制度始于漢代,最初是授予位高權重的大臣(如三公、大将軍)的一種特權。被允許開府的官員,意味着他擁有極高的政治地位和軍事指揮權,可以組建自己的行政和軍事班底(幕府)。這極大地增強了其處理複雜軍政事務的能力和獨立性。例如,漢代的大将軍衛青、霍去病等都擁有開府的權力。來源:《漢書》、《後漢書》相關職官志及人物傳記。
  2. “開府儀同三司”的形成與普及(魏晉南北朝):

    •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權臣疊起。為了安置功臣、籠絡勢力,朝廷開始将開府的資格授予更多的高級官員,甚至一些重要的地方軍政長官(如都督、刺史)。
    • 更重要的是,這一時期形成了“開府儀同三司”(簡稱“開府”)的稱號。“儀同三司” 指儀仗、待遇等同于“三司”(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因此,“開府儀同三司”意味着被授予者不僅擁有開設府署、自辟僚屬的權力,其享有的禮儀規格和待遇也等同于朝廷最高級别的三公。這成為僅次于三公的極高榮銜,是官員品階達到一定高度的标志(如北魏、北齊時為一品,北周時為九命)。來源:《晉書·職官志》、《通典·職官典》。
  3. 制度化與品階化(隋唐以後):

    • 隋唐時期,官制進一步規範化。“開府儀同三司”被正式确立為散官的最高階(從一品文散官)或勳官的最高等級之一。它不再必然與具體的、擁有實權的開府建衙行為挂鈎,而更多成為一種表示崇高地位和優厚待遇的榮譽性官銜。獲得此銜者享有相應的俸祿、禮儀待遇。來源:《隋書·百官志》、《新唐書·百官志》。

三、文化影響與引申

“開府”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核心指高級官員建立府署并自選僚屬的特權。其最高形式“開府儀同三司”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成為表示極高地位和待遇的榮銜。該詞深刻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中權力分配與等級制度的特征,是權力、地位和獨立行政能力的象征。

網絡擴展解釋

“開府”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隨曆史演變而擴展,主要包含以下四層解釋:

  1. 基本定義
    指高級官員(如三公、大将軍、将軍等)經皇帝授權後,建立獨立府署并自行選拔僚屬的權力。例如《後漢書》記載李傕“遷車騎将軍,開府,領司隸校尉”,表明其擁有獨立行政班底(、)。

  2. 曆史演變

    • 漢朝:僅三公、大将軍等極少數重臣可開府,如董卓部将李傕。
    • 魏晉南北朝:開府權限放寬至骠騎将軍、車騎将軍等,庾信因官至“開府儀同三司”被杜甫稱為“庾開府”(、)。
    • 隋唐:演變為府兵制軍職,西魏時全國府兵分屬24軍,每軍設一開府,統兵約2000人(、)。
  3. 文學特指
    因庾信官銜與文學成就,後世常以“開府”代指其本人。如杜甫詩句“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4. 制度意義
    開府标志着官員擁有獨立行政、軍事決策權,如唐代藩王“開府建牙”可自任屬官、制定地方政策。此制度強化了官員自主權,但也易導緻地方割據。

擴展閱讀:開府權限的擴大與收縮,常反映中央集權強弱。例如漢末亂世中開府者增多,而隋唐通過三省六部制逐步收權,開府逐漸虛銜化。

别人正在浏覽...

罷癃蚌蛤貶黜砭焫表聞舶來饬勵叨餂的皪圓登科第墊喘兒诋讓阿彌陀放河燈分子式龜屏寒瓜河身簡調薦言見仗教子夾衫金環機泉舊窩抗論可身恇慴懔栗錄聲馬郎房蠻王描黛明間敏慧拏把内衣甯考攀林硗脊權略襦褲讴若有所思儒哲殺伐決斷閃色沙丸身地石涅詩朋酒侶食鴈堂翁豚犢秃士武尾險阻艱難下鋪斜籤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