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制的畚垃圾的盛具。锡剧《双推磨》:“ 何宜度 (唱):踏破笤箕要赔淘箩。”
笤箕(tiáo j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用途的名词,主要指向一种用于清扫和收集粮食、谷物等细小颗粒物的传统农具或家用器具。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字形结构、实际用途及地域文化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笤箕指一种竹编或荆条编织的浅口器具,形似簸箕但尺寸较小,主要用于清扫地面散落的谷物、尘土,或配合扫帚(笤帚)集中杂物。其核心功能为“聚拢”与“盛放”,常见于农耕场景或家庭清扫。
字形溯源
二字组合强化了其竹制容器与清扫功能的属性。
农事应用
在传统农业中,笤箕用于场院晾晒粮食后,将分散的谷物扫拢归堆。例如收割小麦、稻谷时,农民先用扫帚将颗粒扫成小堆,再用笤箕盛装转移至粮袋中。
家用场景
作为清洁工具,笤箕常与笤帚配套使用:笤帚扫尘,笤箕承接垃圾。北方方言区(如河北、山东)至今保留此称,南方部分地区则称“灰斗”或“粪箕”。
与簸箕的区分
笤箕与簸箕(bò ji)形制相似,但功能侧重不同:
《汉语大词典》(第8卷,第1467页)
笤箕:竹篾编制的盛物器具,形如簸箕而小,用于扫集垃圾或粮食。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5312-3)
《中国农具史纲》(王世襄著)
书中提及笤箕为“传统场院工具”,在明清农事画作中常见其与连枷、木锨配合使用(第213页)。
(来源:三联书店,ISBN 978-7-108-04529-1)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卷)
收录“笤箕”在冀鲁官话区的使用实例,注明其与“簸箕”的功能差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笤箕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反映了传统生活智慧。现今虽多被塑料畚斗替代,但在民俗博物馆(如中国农业博物馆)及农村地区仍有实物留存,是研究农耕文明的重要实证。
(注:因部分文献需实体书查阅,未提供电子链接;可通过ISBN号或出版社官网检索详情。)
笤箕(拼音:tiáo j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字面含义与实物功能
笤箕原指古代清扫工具,由“笤帚”(扫除灰尘的用具)和“箕”(盛装垃圾的容器)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清洁场景。例如锡剧《双推磨》中的台词“踏破笤箕要赔淘箩”,即直接指代这一工具。
成语的比喻意义
在成语用法中,笤箕被引申为“清除污秽、整顿混乱”的象征,强调通过行动恢复秩序。例如形容社会治理或环境整治时,可用“持笤箕以扫浊”等表达,体现积极清理的意象。
补充说明: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文学或历史语境中。如需更详细的近义词、反义词或方言用法,可参考词典工具中的扩展内容。
别头场兵众比世捕系宸阙床榻垂年除落亶厚大镇大智若愚妃耦風猋鵩赋格战绘声绘形几梴惊潮饥劬酒糺絶嵓鞠护钧解欿憾科比阃幄乐融融两面二舌劣性厉涉落点马干蒙钝密报明妆模枋闹茸茸弸彪品补破鉴辁才拳中掿沙群众组织鋭头桑楺氉皮上先山实神寳君生产要素社燕秋鸿树皴儿铁腕颓踏往往来来魏石经五花骢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