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挑穵 ”。挖掘。《清会典事例·工部·各省营房》:“ 道光 二十五年…… 復州 挑穵战壕长一千八十丈,添置烟墩七座。”
挑挖是汉语中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工程术语,主要用于水利、土木工程领域,指人工清除淤泥、土石或障碍物的过程。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要点:
字面拆解
“挑”指用工具(如铁锹、扁担)搬运,“挖”指掘取土方。组合后强调人工挖掘并运走土石的操作,区别于机械作业。
来源:《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术语》(水利部,2009年)
工程定义
在河道治理、管道施工中,特指清除淤积泥沙或障碍物以恢复通水能力,如“挑挖河道”即人工疏浚河道淤塞段。
来源:《建设工程施工术语标准》(住建部,GB/T 50875-2013)
河道维护
历史治河文献中常见“岁修挑挖”,指每年定期清理河床淤沙,保障水流畅通。例如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载:“运河浅涩,亟宜挑挖深通。”
来源:《中国河工辞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
管道工程
在市政工程中,“挑挖管道”指人工开挖沟槽铺设或修复地下管线,需控制开挖深度与边坡稳定性。
来源:《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
技术要点
传统挑挖需遵循“深淘滩,低作堰”原则(都江堰治水经验),现代施工则注重分层开挖、土方转运及边坡支护的安全规范。
来源:水利部官网《河道整治工程技术导则》
历史文献佐证
《清史稿·河渠志》记载乾隆年间“挑挖引河三千七百丈”,印证其作为官方工程术语的沿用。
来源:《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中国书店,1990年)
方言保留
在黄泛区方言中,“挑河”仍指河道清淤劳动,可见术语的生活化延续。
来源:《中原官话方言词典》(语文出版社,2015年)
在生态工程中,“生态挑挖”强调兼顾清淤与环境保护,如避免破坏河床原生植被。
来源:《生态水利工程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8年)
“挑挖”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字面解释
“挑”指用工具或肩担进行挖取的动作,“挖”即掘土。组合后多指具体的挖掘行为,常见于工程或军事场景。例如《清会典事例》记载“挑穵战壕长一千八十丈”,即指挖掘战壕。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籍或历史文献,如《福惠全书》提到“不可挑挖,恐伤龙泄气”,指开挖沟渠时需注意风水禁忌。
部分词典(如)将其定义为成语,意为“挑选出最好的,剔除不好的”。但此用法在其他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白蒋百克宾游碧纱厨波吒不舍昼夜灿烂炳焕倡优趁时出王促趱电视大学调维防弭梵衲烦恼障飞榱冯岑刚劲贵踞郭舟焊条红埃弘大化化黄垆鬟心回迁急管繁弦襟怀坦白九棘九锁科目资格凉影廉茂马柱美人媒贽明略幕柱碾台弄兵潢池愆旸倾泼曲线美柔仁扫定纱幌试法始乱终弃拭目倾耳受窭踢键儿通用计算机维挽狭缝鲜肤小宠小辞携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