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京報的意思、京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京報的解釋

[official newspaper] 清代北京由報房商人發行出售的類似報紙的出版物,用活6*體木字排印

詳細解釋

清 代 北京 由報房商人發行出售的類似報紙的出版物,用活6*體木字排印。内容包括内閣發抄的皇帝谕旨,大臣奏議等官方文書和有關政治情報。多者十馀頁,少者五、六頁,一月一期。至 清 末為近代報紙所代替。《兒女英雄傳》第三回:“這個旨意,從内閣抄了出來,幾天兒工夫,就上了京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七回:“頭回看見京報有他的奏章,説是已經降了多少,每人給與剃刀一把,大約總有些降服的。”參閱《六部成語注解·京報起源》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京報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京報”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有不同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明清時期的官方/半官方報紙

  1. 起源與性質
    京報是明清時期在北京發行的官方或半官方報紙,以“邸報”為基礎演變而來,内容涵蓋皇帝谕旨、大臣奏議、政治情報等,兼具社會、軍事、經濟信息。清代由民間報房商人用木活字排印發行,每月一期,形式類似現代報紙。

  2. 發展曆程

    • 明末曾被權臣控制(如魏忠賢),清初一度被禁,清中葉後逐漸成為民間輿論載體。
    • 晚清發行範圍擴大至全國,是中外人士了解中國時政的重要窗口。

二、民國時期的民辦《京報》

  1. 創辦與特點
    1918年由邵飄萍在北京創辦,以“新聞救國”為宗旨,支持愛國運動,揭露軍閥惡行。副刊種類豐富(如魯迅主編的《莽原》),日發行量最高達6000份,成為全國性大報。

  2. 曆史影響與結局

    • 因抨擊時政(如郭松齡倒戈事件、“三·一八”慘案)兩次被查封,1926年邵飄萍被軍閥以“宣傳赤化”罪名殺害。
    • 1928年複刊後堅持至1937年“七七事變”,是民國時期與《申報》齊名的重要媒體。

補充說明

需注意區分兩類“京報”:前者為古代信息通報工具,後者為近代具有革命色彩的民辦報紙。部分文獻中,“京報”也作為“邸報”“朝報”的别稱出現。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京報》的意思

《京報》一詞源自中國古代的一種新聞報紙,每天在京城(即北京)發行,報道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消息。

《京報》的部首和筆畫

《京報》的部首為言(yán),它是漢字中表示語言、言論的意義,同時也是一個常見的部首。

《京報》的總筆畫數為9畫,屬于較為複雜的漢字之一。

《京報》的來源

《京報》一詞最早出現于清代的北京市,當時京報的内容以政治新聞為主,是官方發布重要消息的渠道。

隨着時代的發展,《京報》成為一種通俗新聞報紙的代稱,主要刊發各種時事、文化、體育等内容,為公衆提供各類信息。

《京報》的繁體

《京報》的繁體中使用的是「京報」這個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京報」古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因為古代漢字字形經曆了演變和發展,所以具體的古字形可能需要根據時期進行考究。

《京報》的例句

1. 每天讀《京報》,了解最新的時事動态。

2. 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京報》記者,擅長報道政治要聞。

《京報》的組詞

1. 京城:指北京,中國的首都。

2. 報紙:指新聞出版的平面媒體載體。

3. 報道:指通過文字、聲音或圖像等方式向公衆傳遞信息。

4. 新聞:指反映最新時事的信息和報道。

《京報》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新聞、報紙、時事、資訊等。

反義詞:小報、通訊、秘聞、謠言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