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悲篥 ”。亦作“ 悲慄 ”。簧管樂器名。即觱篥。以竹為管,以蘆為管口的哨子。其聲悲,故名。本 龜茲國 樂。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觱篥》:“觱篥者,本 龜茲國 樂也,亦曰悲栗,有類於笳。”《舊唐書·音樂志二》:“篳篥,本名悲篥,出於胡中,其聲悲。亦雲胡人吹之以驚中國馬雲。” 明 徐應秋 《玉芝堂談荟》卷二八:“悲慄,篳篥,本名悲篥……一名葭管,以蘆為首,竹為管,居巢笙也。”參見“ 觱篥 ”。
“悲栗”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以下是兩種主要解釋:
基本含義:形容極度悲傷、恐懼或震驚的心理狀态,由“悲”(憂愁)和“栗”(戰栗)組合而成,強調情感與生理反應的結合。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描述遭遇重大打擊、恐怖事件時的複雜反應,例如“聽聞噩耗,他悲栗不已”。
起源:最早見于《漢書·律曆志》,後逐漸擴展為泛指強烈負面情緒。
别稱:又寫作“悲篥”“觱篥”,是古代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的傳統樂器,後傳入中原。
構造特點:以竹為管,蘆葦作哨,音色悲怆,常用于軍中或宮廷音樂,唐代文獻《樂府雜錄》等均有記載。
文化背景:因聲調凄厲,古人常借其音色表達哀思,如“胡人吹悲栗,驚馬斷腸聲”。
注意:現代語境中,“悲栗”作為樂器名使用較少,更多保留在曆史文獻或專業研究中;而表情緒的用法相對常見,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