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己校尉的意思、戊己校尉的詳細解釋
戊己校尉的解釋
漢 代官名。掌管西域屯田事務。《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戊己校尉, 元帝 初元 元年置。” 顔師古 注:“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皆有正位,唯戊己寄治耳。今所置校尉亦無常居,故取戊己為名也。有戊校尉,有己校尉。一說戊己居中,鎮覆四方,今所置校尉亦處 西域 之中撫諸國也。”《漢書·西域傳上·康居國》:“都護 甘延壽 、副校尉 陳湯 發戊己校尉 西域 諸國兵至 康居 ,誅滅 郅支單于 。”亦省稱“ 戊己 ”。《梁書·諸夷傳·西北諸戎》:“ 晉氏 平 吳 以後,少獲寧息,徒置戊己之官,諸國亦未賓從也。” 唐 楊炯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 車師 舊國,俯枕前廷;戊己遺墟,斜連後壁。”
詞語分解
- 戊己的解釋 .指一旬中的戊日和己日。《禮記·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 鄭玄 注:“戊之言茂也,己之言起也。日之行四時之間,從黃道,月為之佐。至此萬物皆枝葉茂盛。其含秀者,抑屈而起,故因以為日名焉
- 校尉的解釋 軍職名。據《史記》, 秦 末起義軍中已有此職。《項羽本紀》載: 項梁 “部署 吳中 豪傑為校尉、候、司馬。”又《張耳陳馀列傳》載: 陳勝 “以 張耳 、 陳餘 為左右校尉。” 漢 代始建為常職,其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戊己校尉”是漢晉時期中原王朝在西域設置的官職,主要職責為管理屯田事務并維護邊疆穩定。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官職性質與職責
- 核心職責:掌管西域屯田事務,包括組織士兵開墾農田、保障軍需供應,同時承擔軍事防禦職能,維護西域地區穩定。
- 軍事作用:作為西域駐軍的重要力量,戊己校尉負責協調西域諸國兵力,參與重大軍事行動。例如,漢元帝時期戊己校尉曾聯合西域諸國誅滅郅支單于。
二、設置時間與沿革
- 初設時間:西漢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首任駐地為車師前王庭(今新疆吐魯番交河故城),後遷至高昌壁(今吐魯番高昌故城)。
- 曆史演變:東漢至曹魏時期多次廢置,魏晉時成為西域最高軍政長官,直至前涼時期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三、名稱由來争議
- “戊己”象征中央:根據五行學說,“戊己”屬土,代表中央方位,寓意該官職代表中原王朝居中統禦西域。
- 無常居解釋:另一種說法認為“戊己”取自天幹中的寄治之位,因校尉駐地不固定,故以此命名。
- 職能延伸說:部分學者認為“戊己”暗含“巡回管轄”之意,體現其軍事流動性。
四、曆史作用與意義
- 經濟貢獻:屯田政策大幅減輕中央財政負擔,僅車師屯田便支撐了漢朝在西域的長期軍事存在。
- 邊疆治理:通過發展農業和駐軍,保障了絲綢之路北道的暢通,促進西域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
五、典型人物與事件
- 甘延壽與陳湯:西漢名将,曾調遣戊己校尉兵力遠征康居,成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典故。
- 高昌基地建設:東漢後将治所固定于高昌,使其成為漢文化在西域的長期據點,為唐代西州建制奠定基礎。
注:如需具體職官等級或曆代校尉名錄,可參考《漢書·百官公卿表》及出土漢簡等原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戊己校尉
戊己校尉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下面将一一介紹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還有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意思
戊己校尉一詞在古代官制中代表着“校尉的職位名”。校尉是中國古代官制中的高級軍事官員,負責管理軍事事務。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戊己校尉的拆分部首是戈(戊)和己(己),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戊己校尉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和曆史記載。在中國古代官制中,校尉是具有高級軍事職位的官員,承擔着管理軍隊紀律、軍事訓練和軍事調度等重要任務。
繁體
戊己校尉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戊己校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戊己校尉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戊己校尉」。
例句
一場戰争後,戊己校尉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受到了皇帝的嘉獎。
組詞
戊己校尉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戊己(指五次之己,中國古代農曆年號);校尉(古代官制中的高級軍事官員)。
近義詞
與戊己校尉意義相近的詞語有:軍官、将領、校長。
反義詞
與戊己校尉意義相反的詞語有:士兵、平民、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