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山峰般穩固挺立。 清 張岱 《陶庵夢憶·天童寺僧》:“餘屼立不動,老和尚下,行賓主禮。”
“屼立”一詞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屼立”指高聳直立的狀态,多用于形容山峰或石峰挺拔陡峭的形态。其中:
該詞源自古代文獻,如左思《吳都賦》中“嵬嶷峣屼”,描述山勢險峻高聳。現代用法延續了“高聳”的核心意象,例如“有石峰屼立”。
總結來看,“屼立”是一個兼具形象與意境的詞彙,常用于文學或書面語中,突出物體高峻、孤峭的特點。
屼立(wū lì),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于形容人或事物高大挺拔、屹立不倒的姿态或狀态。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屼(wū)和立(lì)。
屼的部首是山,屬于一類形聲字。屼的筆畫數是三畫。立的部首是立,屬于象形字。立的筆畫數是五畫。
屼立的含義源自于大自然中高山或高大物體的形态,寓意堅強、不屈的精神。繁體字為屾立。
在古代漢字中,屼立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比如,有時候将屼寫成山的左右雙山形态,并在山的頂部加上一個“々”符號,表示高大、挺拔的形态。
1. 他在困境中屼立不倒,展現了強大的意志力。
2. 這座建築物在風雨中屹立不倒,給人一種安定和堅定的感覺。
屼立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詞,例如:屼立不倒、屼立峻嶺等。
近義詞:聳立、傲然、巍峨
反義詞:搖擺、傾倒、跌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