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囑托、告誡。《書·顧命》“皇後憑玉幾,道揚末命,命汝嗣訓,臨君 周 邦” 孔 傳:“大君 成王 言憑玉幾,所道稱揚終命,所以感動 康王 ;命汝繼嗣其道,言任重,因以託戒。”
“讬戒”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構詞法及文獻用例分析。從詞素構成看,“讬”通“托”,意為依托、寄托,如《說文解字》釋“托”為“寄也”;“戒”指警戒、規勸,如《廣韻》注“戒,警也”。二字組合可解作“借他物寄托勸誡之意”,常見于古代文論中表達隱喻式的警示手法。
該詞在《文心雕龍·比興》中曾有類似用法:“比則畜憤以斥言,興則環譬以托諷”,其中“托諷”與“讬戒”構詞邏輯相通,均指通過含蓄方式傳遞規勸之意。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亦強調“文貴讬戒,不露鋒芒”,印證了該詞在傳統文學批評中的特殊功能。現代漢語研究中,《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将其歸入“托物喻理”的修辭範疇。
“讬戒”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構成與基本義
由“讬”(托付、委托)和“戒”(警戒、告誡)組合而成,本義指通過囑托與告誡的方式,強調對他人的信任和約束。
核心内涵
側重表達信守承諾的重要性,既包含托付時的鄭重态度,也要求受托方堅守約定、不背棄責任,體現誠信與責任的雙重意義。
使用場景
常用于提醒人們在做出承諾前需慎重考慮,并在承諾後嚴格履行,適用于強調誠信、契約精神的語境,如人際交往、商業合作等。
現代引申
可擴展至對道德準則或社會規範的遵守,例如團隊協作中的責任擔當,或法律框架下的義務履行。
此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書面或特定文化讨論中。如需更權威的釋義,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包換本師跛鼈千裡不在意采香路出言吐詞賜餞蹴觸镫仗調革掉歪笃速蜚蟲飛濺廢王封疆大吏高飛遠遁恭人恒情後宮建省佳士驚心悼膽進氣楷牀枯林闊落牢密冷眉冷眼靈飛散流郁龍攀鳳附亂阱命詞遣意憫農盤牙陪臣平庸之輩晴空清俐日午入币如牛負重身年收魂說講肆布思蒓四遐醰醰檀香桃蹊柳曲推賢進善瓦匜危言高論相國莊孝絹挾勢心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