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嘩楞棒的意思、嘩楞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嘩楞棒的解釋

亦作“ 嘩啦棒 ”。一種兒童玩具。一根小棒連結一個空球體,球體内有小珠,搖動時即發出嘩楞聲。 劉寶瑞 郭全寶 《活動之家》:“小妹妹别哭,給你嘩楞棒。”《人民文學》1978年第12期:“現在都成了紙上的東西,成了小孩手裡的嘩啦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嘩楞棒”是一種傳統兒童玩具,其名稱也寫作“嘩啦棒”,常見于北方地區。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結構與原理
由一根小木棒連接中空球體構成,球體内裝有珠子或小顆粒。當搖動時,球體内部的珠子碰撞發出“嘩楞”聲響,因此得名。

2. 功能與文化意義
主要用于安撫幼兒或吸引注意力。過去物質匮乏時期,這種簡易發聲玩具因成本低、易制作而廣受歡迎,反映了民間就地取材的智慧。

3. 文學與藝術引用
在劉寶瑞與郭全寶的相聲《活動之家》中,曾出現“小妹妹别哭,給你嘩楞棒”的台詞;《人民文學》1978年刊文也提到該玩具,印證其曆史存在感。

4. 名稱變體
“嘩啦棒”是同一物品的别稱(見),兩者在方言中常混用,區别僅在于拟聲詞後綴差異(“楞”與“啦”),均模拟搖動時的聲響效果。

以上信息綜合了詞典釋義與文獻記載,完整資料來源可參考相關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嘩楞棒:

嘩楞棒是一個民間俚語,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突然受到巨大的打擊、震驚或困惑,類似于“被砸暈了”或“目瞪口呆”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嘩楞棒這個詞可以按部首進行拆分,分為“口”、“木”、“竹”。根據漢字書寫規則,它的部首是“口”,共有11畫。

來源:

嘩楞棒源自于民間口語,具體的起源并沒有明确的記錄。根據推測,它可能來自于古代戲曲或小說中的場景,以形象的方式描述了人們遇到突發事件時的心理狀态。

繁體:

嘩楞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嘩棱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嘩楞棒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相關的文獻記錄,我們無法準确知道古代的寫法是怎樣的。

例句:

1. 他聽到這個消息,頓時嘩楞棒了,說不出話來。

2. 她看到那幅畫時,整個人都嘩楞棒了,完全被吸引住了。

3. 當她宣布離婚的消息時,丈夫嘩楞棒了,完全沒有想到她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組詞:

嘩然、楞頭楞腦、慌張、喪氣、困惑、震驚

近義詞:

目瞪口呆、驚愕、驚呆、吃驚、驚訝

反義詞:

泰然自若、冷靜、淡定、從容、不以為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