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回視;環視。《詩·桧風·匪風》:“顧瞻周道,中心怛兮。” 唐 張鷟 《遊仙窟》:“餘時漸漸去遠,聲沉影滅,顧瞻不見,惻愴而去。” 明 劉基 《晚同方舟上人登師子岩作》詩:“顧瞻望四方,悵焉愁思深。”
(2).泛指看、望。 唐 裴铏 《傳奇·昆侖奴》:“時家中有 崑崙 奴 磨勒 ,顧瞻郎君曰:‘心中有何事,如此抱恨不已?何不報老奴。’” 唐 薛用弱 《集異記·阿足師》:“山嶽檀施,曾不顧瞻。”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謝》:“暗中鬼影憧憧,略不顧瞻。”
(3).瞻前顧後。謂慎重、周密地考慮。 唐 韓愈 《祭馬仆射文》:“度彼四方,孰樂可據,顧瞻衡鈞,将舉以付。” 宋 範仲淹 《上時相議钊舉書》:“然必顧瞻禮義,執守規矩,不猶愈於學非而博者乎。”
(4).眷顧,照應。 唐 韓愈 《苦寒》詩:“天王哀無辜,惠我下顧瞻。” 元 關漢卿 《蝴蝶夢》第二折:“教我兩下裡難顧瞻,百般的沒是處。”
“顧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回視、環視
指回頭或環顧四周的動作,常見于古代詩文。例如《詩經·桧風·匪風》中“顧瞻周道”描述回頭遠望大路的情景。
泛指看、望
廣義上表示注視或觀望的動作,如唐代裴铏《傳奇·昆侖奴》中“顧瞻郎君”即指注視對方。
慎重考慮
引申為“瞻前顧後”,強調周密思考。例如範仲淹提到“顧瞻禮義”,指在行動前權衡禮義規範。
眷顧、照應
表達對他人的關照或命運的垂青,如韓愈《祭馬仆射文》中“顧瞻衡鈞”暗含對權位的眷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詩經》注疏類文獻。
《顧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關注、留意、觀望。
《顧瞻》的部首是目(mù),共有12個筆畫。
《顧瞻》在現代漢字中是一個少見的組合字,由兩個單獨的漢字組成。其中,顧(gù)意為關注、注意,瞻(zhān)意為觀望、看。
在繁體字中,顧(gù)和瞻(zhān)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顧瞻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沒有詳細的資料能夠提供關于古代顧瞻漢字的确切寫法。
1. 他在會議上顧瞻了很久,思考着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2. 她專心顧瞻着書中的知識,一字不漏。
以下是與《顧瞻》相關的組詞:
1. 關顧(gūan gù):關懷、照顧。
2. 瞻顧(zhān gù):注視、觀望。
3. 古瞻(gǔ zhān):古時的眺望。
與《顧瞻》近義的詞語包括:
1. 留意:關注、注意。
2. 專注:全神貫注、專心緻志。
3. 觀察:仔細觀看、研究。
與《顧瞻》反義的詞語包括:
1. 忽視:不注意、漠視。
2. 無視:對某事不予重視或忽略。
3. 忽略:不重視、輕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