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契繻的意思、契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契繻的解釋

古代用帛制的符信。 宋 蘇轼 《愛玉女洞中水既緻兩瓶恐後複取而為使者見绐因破竹為契使寺僧藏其一以為往來之信戲謂之調水符》詩:“欺謾久成俗,關市有契繻。誰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契繻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具有特定的曆史與文化内涵,主要含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契繻(qì xū)指古代用作符信憑證的絲帛或帛券。其功能類似于契約或通行證,通常由官府頒發,一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作為憑據,合驗時方可生效。該詞體現了古代社會對信物制度的重視。

二、單字分釋

  1. 契(qì)

    本義為刻痕記事,《說文解字》釋為“大約也”,引申為契約、盟約。古代契約常刻于竹木或書于帛上,如《周禮》載“以質劑結信而止訟”。

  2. 繻(xū)

    指細密的絲織品(《說文·糸部》:“繻,缯采色也”),後特指用作符信的帛券。《漢書·終軍傳》注:“繻,帛邊也。書帛裂而分之,若券契矣。”

三、文獻佐證

  1. 《漢書·終軍傳》

    終軍“步入關,關吏予軍繻”,此“繻”即出入關隘的帛制憑證,需與存根合驗(裂繻為符)。

  2. 古代符信制度

    漢代“傳繻”制度規定,通關者需持繻符,返程時核驗相符方得通行(參考《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四、補充說明

“契繻”屬生僻詞,現代漢語使用極少,多見于研究古代法律文書、符節制度的文獻中。其曆史意義在于反映中國古代以物證為信的治理邏輯,是研究秦漢行政制度的重要語料。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契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契繻”指古代用絲帛制成的符信,用于證明身份或作為某種契約憑證。例如,宋代蘇轼在詩中提到“關市有契繻”,描述其作為取水或通行時的信物功能。

  2. 構成解析

    • 契(qì):本義為刻寫的文書或契約,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大約也”,引申為憑證、契合。
    • 繻(xū):指古代絲織品,也代指符信的載體(如帛書)。
  3. 用途與背景
    主要用于官府或重要場合的憑據,防止欺詐行為。例如,蘇轼詩中提到用竹制符契作為取水憑證,說明其實際應用場景。

讀音與延伸

示例詩句

蘇轼《調水符》中提及:“欺謾久成俗,關市有契繻。誰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此處以“契繻”比喻取水的符信,強調憑據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契”的多音字用法(如qiè、xiè),可參考漢字字典。

别人正在浏覽...

溰溰白石道人歌曲敗走卞忿菜苔蠶頭沖眇川費川骛出治翠車村老悼喪誂越對立統一規律奪倫二虎八咭二弦方士翻謬凡體費本绯緑浮沉扶箕隔搔規步歸祔行會黑幕派何曾繪卷降服金台夕照珂裡駃疾饋饎蘭亭序犂民臨刑流注泷船摟溝子米泔水闵傷摸棱兩可謀長錢貨缺漓沙風盛制瘦健疏記隨時度勢堂屋缇帷推佽完美無疵無相無作無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