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用帛制的符信。 宋 蘇轼 《愛玉女洞中水既緻兩瓶恐後複取而為使者見绐因破竹為契使寺僧藏其一以為往來之信戲謂之調水符》詩:“欺謾久成俗,關市有契繻。誰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契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契繻”指古代用絲帛制成的符信,用于證明身份或作為某種契約憑證。例如,宋代蘇轼在詩中提到“關市有契繻”,描述其作為取水或通行時的信物功能。
構成解析
用途與背景
主要用于官府或重要場合的憑據,防止欺詐行為。例如,蘇轼詩中提到用竹制符契作為取水憑證,說明其實際應用場景。
蘇轼《調水符》中提及:“欺謾久成俗,關市有契繻。誰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此處以“契繻”比喻取水的符信,強調憑據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契”的多音字用法(如qiè、xiè),可參考漢字字典。
契繻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表示通過籤訂契約來承諾和約定的意思。在古代,人們經常使用契繻來表示雙方之間達成的協議或合同。
契繻的構成部首是“言”和“纟”,其中“言”表示語言,表明這個詞與許可、文書等有關;纟則表示纖維、紡織,表明這個詞與織物、紡織品有關。根據筆畫分解,契繻共有15畫,其中“契”為7畫,“繻”為8畫。
契繻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是古代人們使用的一種表述方式。隨着時間的推移,現代人們普遍使用簡體字,而契繻在簡化過程中逐漸被簡化為“契約”。在繁體字中,契繻的字形保持原樣。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契繻的古代寫法中,“契”由上部的“大”字旁和下部的“卩”字組成,表示合約的内容;“繻”由上部的“纟”和下部的“旭”組成,表示紡織品。
1. 雙方達成了一項重要的契繻,共同承諾合作三年。
2. 這份契繻明确規定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契繻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詞,例如:“契繻書”(合約書)、“契繻檔案”(合同文件)、 “契繻協議”(合同協議)等。
契繻的近義詞包括:合約、契約、合同等。反義詞則可以是取消、解除等,表示撤銷或終止契繻所達成的協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