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恬淡樸素。 晉 葛洪 《抱樸子·至理》:“專氣緻柔,鎮以恬素。” 南朝 梁 範缜 《神滅論》:“小人甘其壟畝,君子保其恬素。”《隋書·韋世康傳》:“ 世康 性恬素好古,不以得喪幹懷。”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三:“ 王遵業 為黃門郎,從容恬素,若處丘園。”
“恬素”是由“恬”和“素”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構成
深層内涵
該詞常用于描述一種超脫世俗、返璞歸真的生活态度,既包含性格的沉靜,也體現行為的簡約。例如《抱樸子》中“鎮以恬素”即強調以淡泊克制浮躁。
古代典籍中的運用
現代語境
可用于描述簡約的生活方式(如極簡主義)、低調的處世态度,或文藝作品中人物的淡泊形象。
“恬素”融合了内在的甯靜與外在的質樸,既是傳統文人推崇的境界,也適用于現代人對簡單生活的追求。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可參考、等來源。
恬素(tián sù),指心态平和、言行樸實。形容人不張揚、不浮誇,内外一緻。
恬(心字旁,九畫),素(糸字旁,10畫)。
“恬素”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羔裘》:“芃芃黍苗,盈佗之繩。恬謙弟子,聖勤詩書。”意為謹慎恭敬的弟子應該勤奮學習。後來,用來形容人的品行,指德行高尚、言行謙和。
恬素的繁體字為「恬素」。
古代對于恬素的寫法有時會在心字旁上面加一點,例如「恬」的上面就會有一點,表示平和不慌張的意味。
1. 他的言行恬素,深受同事們的喜愛。
2. 她一直保持着恬素的生活态度,不受外界紛擾。
3. 學習應該恬素,心态平和,才能有所成就。
恬靜、恬淡、恬和、素樸、素雅、素淨
溫和、恬靜、素淨、樸實
張揚、狂妄、浮誇、暴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