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采詩的意思、采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采詩的解釋

搜集民歌。 唐 皮日休 《奉和魯望樵人十詠·樵歌》:“若遇採詩人,無辭收鄙陋。” 宋 梅堯臣 《田家語》詩序:“因録田家之言次為文,以俟採詩者雲。”


采集民間歌謠。古代有專門機構采詩,為統治階級觀風俗、知得失的一項政治措施。《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漢書·食貨志上》:“孟春之月,羣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今刺史質敏以流惠,舒化以揚名,采詩以顯至德,歌詠以董其文。” 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詩》:“ 五季 以降,雖四言之銘,且拱手謝不敏,豈獨采詩可以觀政雲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采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特指中國古代官方派遣專人到民間采集歌謠、諺語和風俗的活動。這一制度旨在通過民間詩歌了解社會民情、政治得失,是統治者體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五方面闡釋:

一、基本定義

采詩指周代至漢代由官府組織的系統性民間歌謠采集行為。《漢語大詞典》明确将其釋義為“采集民間歌謠”,強調其官方性與政治目的性,是古代“觀風俗,知得失”治國理念的實踐載體 。

二、曆史制度溯源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周代設“行人”或“遒人”之職巡行天下,收集各地民歌呈報朝廷。《禮記·王制》亦載“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印證其制度化的運作模式 。

三、核心政治功能

采詩的核心價值在于構建“下情上達”的通道。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描述:“孟春之月,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 說明詩歌成為統治者掌握民生疾苦、評估政策效果的情報來源,具有社會治理功能 。

四、文化傳承意義

采詩制度客觀上保存了大量民間文學遺産。《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即為采詩成果的集中體現,如朱熹在《詩集傳》中指出:“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 這些作品成為研究先秦社會生活的珍貴史料,奠定了中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 。

五、制度流變影響

漢代設“樂府”機構延續采詩職能,誕生《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樂府名篇。唐代白居易更在《新樂府序》中提出“采詩官”複興主張,體現該制度對後世文治思想的深遠影響。現代學者認為其蘊含的民本思想,是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重要實踐 。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班固. 《漢書·藝文志》[M]. 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孔穎達. 《禮記正義》[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4. 朱熹. 《詩集傳》[M]. 中華書局, 2011.
  5. 周振鶴. 《中國曆史文化地理》[M]. 中華書局, 2020.

網絡擴展解釋

“采詩”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學視角綜合理解:

一、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采詩”

  1. 定義與起源
    指周代至漢代官方派遣專人到民間采集民歌的制度,目的是通過民謠了解民情風俗,為統治者提供施政參考。據《漢書》記載,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春季持木铎巡行各地,記錄民間歌謠(“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詩”)。

  2. 實施方式與目的
    采集的詩歌經樂官整理後上呈天子,内容涉及百姓生活、社會問題等,成為統治者“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的重要依據。這一制度兼具政治監察與文化保存功能,如《詩經》中的《國風》便源于此。

  3. 曆史影響
    該制度為後世提供了大量民間文學素材,成為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史料,唐代白居易等文人曾以“采詩者”自喻,強調詩歌反映現實的作用。


二、文學創作中的“采詩”

  1.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采詩”可引申為從詩詞中汲取靈感或文化養分,強調通過閱讀經典提升藝術修養。例如,詩人通過采風活動收集民間素材進行創作。

  2. 文化意義
    這一行為延續了古代采詩的文化傳承功能,但更側重個人創作而非政治目的,體現了詩詞作為文化載體的延續性。


“采詩”的核心含義是古代官方的民情采集制度,而現代引申義則側重文學靈感的獲取。需注意區分曆史概念與文學化表達。如需進一步了解周代采詩制度的具體運作,可參考《漢書·藝文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級工資制辯别瓟槊蟬紗粗定存命點鬼火凋困發奸摘覆凡是返視内照豐嘏風木之思改椎幹元後輩子換氣腱弓椒丘劫簸旌旄京挺筋角記叙捐悶居無求安康莊大道空蒙苦春頭拉客廉訪使者臨完龍鵄梅菹綿長目達耳通猱玃鲵魚匹婦屏言痞硬破耗切惟秦長腳欋疏三良殺風景熟人熟事屬聽四言詩鐵券文通套偷餒推口瓦解冰銷為鬼為蜮威網五齑枭桃斜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