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采詩的意思、采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采詩的解釋

搜集民歌。 唐 皮日休 《奉和魯望樵人十詠·樵歌》:“若遇採詩人,無辭收鄙陋。” 宋 梅堯臣 《田家語》詩序:“因録田家之言次為文,以俟採詩者雲。”


采集民間歌謠。古代有專門機構采詩,為統治階級觀風俗、知得失的一項政治措施。《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漢書·食貨志上》:“孟春之月,羣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今刺史質敏以流惠,舒化以揚名,采詩以顯至德,歌詠以董其文。” 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詩》:“ 五季 以降,雖四言之銘,且拱手謝不敏,豈獨采詩可以觀政雲爾。”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采詩”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學視角綜合理解:

一、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采詩”

  1. 定義與起源
    指周代至漢代官方派遣專人到民間采集民歌的制度,目的是通過民謠了解民情風俗,為統治者提供施政參考。據《漢書》記載,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春季持木铎巡行各地,記錄民間歌謠(“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詩”)。

  2. 實施方式與目的
    采集的詩歌經樂官整理後上呈天子,内容涉及百姓生活、社會問題等,成為統治者“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的重要依據。這一制度兼具政治監察與文化保存功能,如《詩經》中的《國風》便源于此。

  3. 曆史影響
    該制度為後世提供了大量民間文學素材,成為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史料,唐代白居易等文人曾以“采詩者”自喻,強調詩歌反映現實的作用。


二、文學創作中的“采詩”

  1.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采詩”可引申為從詩詞中汲取靈感或文化養分,強調通過閱讀經典提升藝術修養。例如,詩人通過采風活動收集民間素材進行創作。

  2. 文化意義
    這一行為延續了古代采詩的文化傳承功能,但更側重個人創作而非政治目的,體現了詩詞作為文化載體的延續性。


“采詩”的核心含義是古代官方的民情采集制度,而現代引申義則側重文學靈感的獲取。需注意區分曆史概念與文學化表達。如需進一步了解周代采詩制度的具體運作,可參考《漢書·藝文志》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采詩》這個詞是指挑選、選擇或收集詩歌作品的意思。它由"采"和"詩"兩個字組成。 根據部首拆分,"采"字的部首是"亻",表示人,"詩"字的部首是"讠",表示言語。根據筆畫拆分,"采"字共有8畫,"詩"字共有7畫。 《采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雅士們對詩歌的推崇和喜愛。他們會采集各類詩歌作品,重點選擇收集并保存那些優秀的作品。 在繁體字中,"采"字的寫法為"採"字,而"詩"字則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采"字常常用"彡"代替"亻"做部首,而"詩"字則常常用"言"代替"讠"做部首。 以下是一個關于《采詩》的例句:他在圖書館裡采詩,為了研究古代詩人的作品。 一些與《采詩》相關的詞組包括:采集、采撷、詩選、詩集等。 與《采詩》近義的詞有:選詩、挑選詩歌等。 反義詞則可以是:棄詩、放棄詩歌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滿足您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