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天誅地滅。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五:“不是我佯呆,待有一句兒虛脾天地折。”
“天地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意為“天誅地滅”,常用于發誓或強調話語的真實性,表示若違背諾言或說謊,将遭受天地懲罰。
出處與例句
最早見于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五:“不是我佯呆,待有一句兒虛脾天地折。”此處“虛脾”指虛假,全句意為“若有一句假話,願受天地毀滅之罰”。
語境與用法
多用于古典文學或誓言場景,表達對自身言論的強烈擔保,帶有濃厚的修辭色彩。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屬于古語詞範疇。
近義詞與關聯詞
常見近義詞包括“天打雷劈”“不得好死”等,均屬極端誓言類表達。
注音與書寫
拼音為tiān dì shé,注意“折”在此處讀作shé(與“蛇”同音),而非常見的“zhé”音。
提示:該詞多見于古籍或相關研究文獻,若需具體例句分析,可參考《西廂記諸宮調》等金元時期文學作品。
天地折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世間事物的變故、玄妙和非常之意。
天地折的拆分部首是“天”和“地”,共有9畫。
天地折出自《莊子·天地》:“天地者,萬物之盜也;萬物者,吾以說也。人者,萬物之靈也;亦吾以說也。故君子之治也,以天地之正。”這句話意思是天地是萬物的根源,而人類則是萬物之靈,所以君子在治理社會時應遵循天地的正道。
天地折的繁體字為「天地折」。
在古代漢字中,天地折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在《莊子》原文中,折字的部首是手,表示用手折疊。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寫法有所變化,而現代通用的寫法為由手和匕組成。
他想不通的事情真是天地折了。
天人合一、天下一家、天時人事、地獄天堂。
命運難測、天翻地覆、天機不可洩漏。
天衣無縫、天經地義、一帆風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