俟俟的意思、俟俟的詳細解釋
俟俟的解釋
行走貌。《詩·小雅·吉日》:“儦儦俟俟,或羣或友。” 毛 傳:“趨則儦儦,行則俟俟。” 高亨 注:“俟俟,行貌。”
詞語分解
- 俟的解釋 俟 ì 〔俟次〕依次。 等待:俟機進攻。 俟 í 〔萬(?)俟〕見“萬”。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俟的解釋 俟 ì 〔俟次〕依次。 等待:俟機進攻。 俟 í 〔萬(?)俟〕見“萬”。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俟俟”是一個古漢語疊音詞,主要用于形容野獸行走或奔跑時從容不迫、成群結隊的樣子。其詳細解釋如下:
-
字形與讀音:
- “俟”字單獨使用有兩個讀音:qí 和 sì。
- 在“俟俟”一詞中,“俟”讀作sì。
- 因此,“俟俟”的讀音為sì sì。
-
本義與核心含義:
- “俟俟”的本義是形容野獸行走的樣子。
- 其核心含義側重于描述野獸行走時從容不迫、不慌不忙、成群結隊的狀态。
- 它描繪的是一種群體性的、穩健的、甚至帶有某種悠閑或威儀的獸群行進姿态。
-
經典出處與用法:
- “俟俟”最著名的出處是《詩經·小雅·吉日》:
“儦儦俟俟,或群或友。”
- 這句詩描繪了周宣王田獵時,野獸(主要是鹿)在獵場活動的場景。
- “儦儦”(biāo biāo)形容野獸奔跑的樣子,而“俟俟”則形容野獸行走的樣子。
- 兩者并用,生動地刻畫了獸群或奔或走、三五成群(“或群或友”)的活動狀态。
- 曆代注疏家對此的解釋高度一緻:
- 《毛傳》:“趨則儦儦,行則俟俟。”
- 漢代鄭玄《毛詩箋》:“趨則儦儦然,行則俟俟然。”
- 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趨則儦儦然,行則俟俟然。”
- 宋代朱熹《詩集傳》:“儦儦,趨貌。俟俟,行貌。”
- 這些權威注釋都明确指出“俟俟”是描述野獸行走時的樣子,與“儦儦”(奔跑的樣子)形成對比。
-
詞義特點與演變:
- 專指性:“俟俟”在古代文獻中主要用于形容野獸(尤其是鹿類)的行姿,很少用于形容人或其他事物。
- 狀态描繪:它強調的是一種群體性的、從容穩健的行進狀态,而非個體的快速移動。
- 使用範圍:該詞主要見于先秦及漢唐典籍,後世使用頻率較低,屬于較為古雅的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主要用于引述古籍或特定文學創作中。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常帶有描繪自然景象或田獵場面的意味。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在“俟”字條下,明确列出“俟俟”詞條,釋義為“行走貌”,并引用《詩經·小雅·吉日》“儦儦俟俟”及《毛傳》“行則俟俟”作為書證。來源: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 《漢語大詞典》:收錄“俟俟”詞條,釋義為“行走貌”,同樣引用《詩經·小雅·吉日》“儦儦俟俟”及《毛傳》“行則俟俟”作為例證。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辭源》(第三版):在“俟”字條下提及“俟俟”,釋義為“獸行走貌”,引用《詩經·小雅·吉日》“儦儦俟俟”及《傳》“行則俟俟”。來源:商務印書館。
- 《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收錄“俟俟”詞條,釋義為“行走的樣子”,引用《詩經·小雅·吉日》“儦儦俟俟”及《毛傳》“行則俟俟”。來源:商務印書館。
- 《詩經》原文及曆代注疏:如《毛詩正義》(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詩集傳》(宋·朱熹)等,是理解“俟俟”原始語境和經典釋義的最根本依據。來源:儒家經典十三經注疏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俟俟”是一個漢語疊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信息
- 拼音:sì sì
- 詞性:形容詞
- 釋義:形容行走的樣子,多指野獸緩慢徐行的狀态。
二、出處與用法
-
古典文獻
出自《詩經·小雅·吉日》:“儦儦俟俟,或群或友。”
- 毛傳注:“趨則儦儦,行則俟俟。”
- 高亨解釋:“儦儦”指奔跑貌,“俟俟”指行走貌,兩者對比描述野獸的動态。
-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用于古文解析或文學創作中,強調緩慢、有序的行走姿态。
三、相關辨析
- 單字“俟”的讀音
- sì:表示“等待”,如“俟機”。
- qí:僅用于複姓“萬俟”(Mò qí)。
- 疊詞特殊性
“俟俟”僅讀作sì sì,與單字“俟”的兩種讀音需區分。
四、總結
“俟俟”是古漢語中描述行走狀态的詞彙,常見于《詩經》等經典,現代使用場景有限,但可通過其疊詞形式感受漢語的韻律美感。如需進一步了解“俟”的其他含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薄終貝夾别有心腸脖梗子駁子采買猜中慘敗塵冗車身赤盡酬奬穿築單兵蕩檢德操登邁遞事楯柱奉衣巾負業高斷鎬池好事咶哒環肥毀熸惠巧借命筋膂聚寶盆冷寂梁園力勞劉琨舞霤軒龍華會娈童冥徵密矢莫斯科暮秋铙挽念青唐古拉山脈齧壞旁朞盤石桑苞竅眼七大家輕颿起意诠譯疏剪順禮溯流徂源歎悒韬晦天地根體國萬人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