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禮經的意義。《莊子·大宗師》:“ 子貢 趨而進曰:‘敢問臨屍而哭,禮乎?’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 宋 蘇轼 《哭王子立次兒子迨韻》之一:“豈惟知禮意,遂欲補詩亡。”自注:“ 子立 能詩,而有禮學。”
(2).恭謹接待,表示敬意。《漢書·雋不疑傳》:“ 勝之 知 不疑 非庸人,敬納其戒,深接以禮意。”《後漢書·班超傳》:“ 鄯善王 廣 奉 超 禮敬甚備,後忽更疎懈, 超 謂其官屬曰:‘寧覺 廣 禮意薄乎?此必有北虜使來,狐疑未知所從故也。’”《東周列國志》第六回:“ 州籲 見 陳侯 禮意殷勤,不勝之喜。”
“禮意”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綜合理解:
禮經的意義
指古代禮制經典(如《周禮》《儀禮》)所承載的深層内涵與精神實質。例如《莊子·大宗師》中通過子貢與隱士的對話,探讨喪禮背後超越形式的精神内核。宋代蘇轼在《哭王子立》詩中提到“豈惟知禮意”,強調對禮制本質的領悟。學者鄭玄在注經時,将“禮意”視為制禮者通過細節傳遞的情感和原則。
表達敬意的禮儀行為
特指通過具體禮節傳遞尊重,如《漢書》記載官員雋不疑被“深接以禮意”,《後漢書》描述班超通過觀察鄯善王“禮意薄”判斷外交形勢變化。
與“禮義”的區别:
提示:若需進一步探究禮學體系,可參考《文史》2024年第4輯中鄭玄注經的禮意推演方法。
《禮意》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詞彙,常常用來描述人們對于禮儀的意思和态度。它指的是人們在言辭、行為或禮儀上所表達的尊重、敬意和友好。
《禮意》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禮(示部)和意(心部)。它們的筆畫分别是:禮(10畫)和意(13畫)。
《禮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禮記》中,被用來描述人們在儀式和禮儀上表達的意思和态度。
《禮意》的繁體字是「禮意」。
在古代漢字中,「禮意」的寫法有時會稍有不同。例如,「禮」可以寫作「禮」,「意」可以寫作「識」。
1. 他的舉止得體,充滿了對長輩的禮意。
2. 我通過他的話語中感受到了他對我深深的禮意。
3. 在這個婚禮上,每個人都用精心準備的禮物表示了自己的禮意。
1. 禮貌: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和禮儀。
2. 禮儀:指人們在社交場合中應當遵守的行為規範。
3. 意義:表示某事物或行為背後的深刻含義。
1. 敬意: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和敬佩。
2. 贊賞:表示對他人品質或行為的肯定和贊美。
3. 友善:表示對他人友好和友愛。
1. 無禮:表示不尊重或不遵守禮儀的行為。
2. 冷漠:表示對他人不關心或缺乏友善。
3. 蔑視:表示對他人的輕視或看不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