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廉吏的意思、廉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廉吏的解釋

[honest official] 清廉守正的官吏

詳細解釋

清廉守正的官吏。《史記·滑稽列傳》:“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東觀漢記·周澤傳》:“ 北地 太守 廖信 貪污下獄。詔以 信 田宅、奴婢、錢財,賜廉吏太常 周澤 。”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幸際聖明,直道之獲伸如此,廉吏之可為如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廉吏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清廉正直、不貪污受賄的官吏。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文化内涵三方面詳解:


一、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

廉吏指“清廉守正的官吏”,強調其品行端方、不徇私枉法的特質。

來源:漢語大詞典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補充:

特指古代或現代政府中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的官員,與“貪官”相對。

來源:商務印書館


二、詞源與結構


三、文化内涵與曆史背景

  1. 儒家倫理的實踐者

    廉吏被視為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的踐行者,如孔子主張“政者,正也”(《論語·顔淵》),強調官吏需以德為先。

  2. 古代考核制度的核心

    自秦代“五善”标準(含“清廉毋謗”)至明清“三年大計”,皆将“廉”列為官吏考績首要(參見《睡虎地秦墓竹簡》《明史·選舉志》)。

  3. 文學中的典型形象

    如包拯(北宋)、海瑞(明代)等因清廉剛正被載入史冊,成為“清官文化”的象征(《宋史·包拯傳》《明史·海瑞傳》)。


四、現代延伸意義

當代語境中,“廉吏”精神融入反腐倡廉價值觀,強調公職人員需“廉潔自律、為民服務”,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明确要求公職人員“秉公用權、廉潔從政”。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3. 許慎.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4. 《周禮注疏》[M]. 上海古籍出版社.
  5. 《明史·選舉志》[M]. 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廉吏”指清廉守正的官吏,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對官員廉潔行政的褒義稱呼。以下從定義、曆史評價及典型人物等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廉吏”由“廉”和“吏”組成:“廉”指廉潔、不貪污受賄;“吏”指官吏。合指公正無私、恪守職責的官員。其核心特質包括:

  1. 清廉自律:拒收賄賂,如東漢尹翁歸“不受饋贈”;
  2. 執法嚴明:如明代宋纁巡按陝西時彈劾權貴;
  3. 公私分明:如章獻中自購紙墨寫家書,不占公物。

二、曆史評價與标準

漢代《史記·滑稽列傳》最早記載“廉吏”一詞,強調其“奉法守職”。清代史料提出評判标準需滿足七方面,包括嚴拒貪腐、勤政愛民、慎微自律等。例如,北周趙軌将鄰家桑葚悉數歸還,樹立“非己不取”的典範。

三、著名廉吏案例

  1. 尹翁歸(西漢):治理東海郡時清明繁榮,去世後家無餘財,獲漢宣帝賜金褒獎;
  2. 宋纁(明代):任保定知府時開倉赈災,拒絕賄賂京官,稱“不能搜刮民脂謀私利”;
  3. 趙光(清代):四朝重臣,主張“安民必先查吏”,整頓腐敗吏治。

四、文化意義

“廉吏”作為古代政治倫理的标杆,體現了“廉為政本”的思想。曆代通過樹立典型(如包拯、于成龍等),倡導官員以德修身、以廉立命,對當代廉政建設仍有借鑒意義。

如需了解具體人物故事或制度背景,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典籍,或查閱網頁中的曆史案例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昂頭挺胸襖子比肩而立冰譽殘花大小夏侯雕篹耋耄狄希敦壯貳乘方山子風颷風透風占各色人等歸貫過秦論姮娥緩步代車恍恍忽忽黃面兒幻想甲館兼宿澆堕浃髓淪肌基調解送金粉南朝堇色積愫記想亢禮來者兩面攻靈沼龍斷龍鰕緑碧呂公茭瞞天賬蠻裔内苑便佞偏壅潛望鏡青門緑玉房曲枕容悅商女牲牲申申神思收買人心佗人騰溢烏翅翔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