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行經或停居的人以財物相贈。謂封建時代賄賂過往官員。語出《漢書·食貨志下》:“幹戈日滋,行者齎,居者送,中外騷擾相奉,百姓抏敝以巧法,財賂衰耗而不澹。” 清 馮桂芬 《崇節儉議》:“比者軍興十年,戒嚴徧天下,徵調供億,賦車籍馬,行齎居送,遠近騷然。”
“行齎居送”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該詞最早出自《漢書·食貨志下》:“幹戈日滋,行者齎,居者送,中外騷擾相奉,百姓抏敝以巧法,財賂衰耗而不澹。”。其中:
在封建時代,這一詞語常用來描述百姓因戰亂或苛政承受的雙重負擔:
“行齎居送”反映了古代百姓在戰亂或重稅下的生存壓力,既包括直接的徭役負擔,也涉及間接的財物征調。其含義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分析,主流解釋更偏向社會經濟層面的賦役問題。
《行齎居送》是一個成語,含義是指出門送别、行動遠行之意。常用來形容離别時的感人場景。
《行齎居送》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行”、“齎”、“居”和“送”四個部分。
其中,“行”的部首是“行”(xíng),總筆畫數為6;
“齎”的部首是“齊”(qí),總筆畫數為15;
“居”的部首是“屍”(shī),總筆畫數為4;
“送”的部首是“辶”(chuò),總筆畫數為9。
《行齎居送》這個成語最早出現于中國宋代理學家和文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行”即為出門,表示旅行之意;“齎”即為物品,表示攜帶之意;“居”即為待在,表示居住之意;“送”即為送别,表示離别之意。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都是“行齎居送”。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但是,《行齎居送》的成語含義在古代和現代的用法上并無區别,隻是字的寫法略有變化。
1. 他出國留學之前,我們一家人一起來給他行齎居送。
2. 今天是我離開這個城市的日子,感謝大家的行齎居送。
1. 行李
2. 行囊
3. 齎物
4. 居住
5. 送别
1. 送行
2. 告别
3. 走羊
1. 執送
2. 歡迎
3. 迎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