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發酵劑的一種。以米、麥制成。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四·黃蒸》﹝集解﹞引 蘇恭 曰:“黃蒸,磨小麥粉拌水和成餅,麻葉裹,待上黃衣,取曬。”
(2).北方用黍或小米制的饅頭或餅之類的幹糧。 趙樹理 《邪不壓正》:“ 安發 老婆給他拿了兩個黃蒸,他丢到麻袋裡。”
“黃蒸”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發酵劑
指一種傳統發酵制品,以米、麥為原料制成。根據記載,其制作方法為“磨小麥粉拌水和成餅,麻葉裹,待上黃衣,取曬”,類似現代的酒曲或酵母,用于食品發酵。這種用法在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已有記載。
北方傳統幹糧
指用黍(黃米)或小米制作的饅頭、餅類食物,常見于北方地區。如趙樹理小說《邪不壓正》中提到“安發老婆給他拿了兩個黃蒸”,體現了其作為便攜幹糧的用途。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詞義,若涉及食品工藝或方言研究,可參考《本草綱目》及北方民俗資料。
《黃蒸》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是将食物蒸熟或敷在黃色物質上蒸熟。
拆分成部首和筆畫,可以分為:“黃”、“蒸”。其中,部首“黃”是指顔色,而部首“蒸”表示烹饪方法。
“黃”的部首是“⻂”(草字頭),它的筆畫數是9畫。而“蒸”的部首是“⾊”(色字旁),它的筆畫數為15畫。
《黃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烹饪方式。在古代,人們創造和發展了各種烹饪方式來處理食物,其中之一就是蒸。用黃色物質蒸熟食物,可能是為了增加食物的色香味俱佳。
《黃蒸》的繁體字為「黃蒸」。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黃蒸》,其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具體情況需要查閱古代文獻。
1. 奶黃蒸是一道傳統的中式甜點。
2. 他喜歡吃黃蒸餃子,因為它有獨特的口感。
與《黃蒸》相關的組詞有:
黃色、黃金、蒸汽、蒸籠、蒸飯
與《黃蒸》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蒸煮、炖煮、蒸烤、黃煮
與《黃蒸》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煎炸、烤炒、烘焙、炸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