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奠彻。谓撤去遣奠。古丧礼,柩车出发当天的祭祀谓遣奠。《礼记·檀弓上》:“ 曾子 弔於 负夏 ,主人既祖,填池,推柩而反之。” 郑玄 注:“祖,谓移柩车去载处为行始也。填池,当为奠彻,声之误也。奠彻,谓彻遣奠,设祖奠。”一说设池。池,象承霤的葬车之饰。 清 朱亦栋 《礼记札记·填池》:“池者,柳车之池也。填,置也。填池即是设池,谓既祖奠设池而柩将行也,以重受 曾子 弔,故推柩而反之。”
“填池”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基本含义:指丧葬仪式中“撤去遣奠”的环节。古代柩车出发当天,需先进行“遣奠”祭祀,随后撤去该祭祀并设置“祖奠”,这一过程被称为“填池”。
文献依据:出自《礼记·檀弓上》,记载曾子吊唁时因主人未遵循流程,导致柩车被推回重新举行仪式。郑玄注解“填池”为“奠彻”(撤奠),清代学者朱亦栋进一步解释为“设池”,即安置象征水槽的葬车装饰。
建议:若在古籍或礼仪文献中遇到“填池”,优先考虑丧礼仪式含义;现代文本中则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可参考《礼记》原文或权威辞书(如、4来源)进一步考证。
《填池》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将池塘填平或填平池中的水,使其变成平地或耕地。
《填池》的部首是水(氵)和土(士),部首水表示与水相关,部首土表示与土地相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0。
《填池》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当时人们为了扩大农田的面积,会对池塘进行填平,以利于农业生产。繁体字为「填池」,与简体字写法相同。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填池」的写法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字体或字形。然而,「填池」一词的基本构造和意义并未改变。
1. 农民们利用空闲时间填池种地,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 城市化的进程导致许多池塘被填平。
填坑、填土、填海、填方、填埋。
填塘、填湖、填河、填滩。
挖池、开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