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尋訪;覓求。 明 高明 《琵琶記·伯喈思家》:“[生]你與我出街坊上尋個便當人,待我寄一封書家去則個。[末]男女專當小心踏逐。”《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 湖北 、 京西 置制使 吳拱 ,言西北來歸之人甚衆,望權令踏逐寺觀安泊,分給官田,貸之牛種,權免租稅,從之。”
(2). 宋 元 時選拔官員的一種名目。由大臣訪問人材,薦請朝廷辟召。 宋 蘇轼 《與鮮于子駿》之三:“故人 劉格 ,字 道純 ……公若可以踏逐辟召,幸先之。”《宋史·選舉志六》:“且選才薦能而謂之踏逐,非雅名也。況委人以權而不容舉其所知,豈為通術?”《元史·選舉志四》:“太史院令史,部議:如省部發去人員,從七品内遷除,自行踏逐者,降等叙用。”
“踏逐”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尋訪、覓求
指通過實地走訪或考察來尋找所需的人或物。例如:
宋元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指由大臣直接尋訪人才并推薦給朝廷任用的方式。例如:
“踏逐”的核心含義圍繞“實地尋訪”,既用于日常人物物色,也作為特定曆史時期的選官方式。其用法在宋元文獻中尤為常見,體現了古代人才選拔的靈活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夢粱錄》《續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踏逐》是一個動詞短語,意為踩踏逐出。其中,“踏”表示踩踏,踢踏的意思,而“逐”指逐出,趕走的意思。
《踏逐》的拆分部首為“足”和“辵”,它們分别表示腳、行走和走的動作。根據筆畫數,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踏逐》來自于《莊子·逍遙遊》中的一句話:“盡瘝藏殇,踏逐逍遙。”這句話形象地描繪了人們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境界。
《踏逐》的繁體字是「踏逐」。
在古時候,漢字的字形存在一些變化。《踏逐》的古時寫法為「蹋逐」。其中,“蹋”表示踩踏,踐踏的意思。
他踏逐了心中的困惑,勇敢地追尋自己的夢想。
逐風、逐日、逐漸、逐利、踏入、踏步、踏實等。
趕走、驅逐、開除。
歡迎、收留、容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