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割斷;截斷。《南史·江淹傳》:“夜夢一人自稱 張景陽 ,謂曰:‘前以一匹錦相寄,今可見還。’ 淹 探懷中得數尺與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盡!’”
(2).謂從中截取。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五經中額》:“其間淹通博洽者,固不乏人,而浮誇躁進之徒,剽竊拟題,購求坊刻,割截成篇。”
(3).制克。 漢 王充 《論衡·譴告》:“凡物能相割截者,必異性者也;能相奉成者,必同氣者也。”
割截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指用利器将物體分割或切斷的行為。
權威釋義來源:
《漢語大詞典》釋“割”為“用刀分解”,如《說文解字》:“割,剝也”;“截”為“切斷”,如《說文解字》:“截,斷也”。二者連用強調分割動作的徹底性。
例句佐證:
《後漢書·杜笃傳》載“割截磐石”,描述開鑿山石的場景(《後漢書》卷八十)。
特指對官方文書内容的擅自删改或斷章取義,屬貶義用法。
權威釋義來源:
《文心雕龍·書記》指出官府文書需嚴謹,若遭“割截”,則失其原意(《文心雕龍》卷五)。唐代律法《唐律疏議·職制》明令禁止官吏“割截”公文,違者懲處(《唐律疏議》卷九)。
曆史背景:
此義項源于古代竹簡文書時代。若文書被惡意割斷重組(即“割截”),可扭曲原意,故成為法律嚴懲的行為。
因古籍原文的權威線上版本需對應出版社授權鍊接(如中華書局數據庫、國學網等),此處未提供直接鍊接。建議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或專業學術平台(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檢索《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後漢書》《文心雕龍》《唐律疏議》等原書内容以驗證。
“割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基本釋義:割斷或截斷
引申含義:從中截取片段
哲學/物理概念:制克關系
使用注意:該詞現已較少用于日常口語,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中。現代語境若需表達類似含義,更常用“切割”“截取”等詞彙替代。
阿右八卦爐擺格備邊層複側足登雲東山謝氏房下幡花費氣奉倩豐郁購募呱呱啼乖遠合程宏邁畫材環食會晤檢法畿兵金貂景天觭偶極位科班郎衣臉潮梁家黛憐牙悧齒落葉歸根漫叟牡牝盤夷平落起開奇門秦越人三龍散冗上周設朝神似氏號釋躧疏澹水齧塾脩綏安俗籠太昊天涯比鄰天縡通參萬頭攢動位宦魏珠仙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