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沙漠。 唐 杜甫 《送人從軍》詩:“今君度砂磧,累月斷人煙。” 宋 王明清 《揮麈前錄》卷四:“度砂磧無水,行人皆載水。”《東周列國志》第二一回:“國之北有地名曰 旱海 ,又謂之 迷谷 ,乃砂磧之地,一望無水草。” 端木蕻良 《遙遠的風沙》:“轉瞬之間,依然是砂碛,遠山,古道,成群的黃羊子早已不見了。”
(2).沙灘。 宋 嶽珂 《桯史·八陣圖詩》:“ 瞿唐 、 灔澦 ,天下至嶮,每春夏漲潦,砂磧巨石如屋者,皆一夕隨波去。”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六·白附子》﹝集解﹞引 蘇恭 曰:“本出 高麗 ,今出 涼州 以西, 蜀郡 不復有,生砂磧下濕地。”
“砂碛”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ā qì”,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
沙漠
指幹旱地區由沙石構成的地貌,如唐代杜甫《送人從軍》中“今君度砂磧,累月斷人煙”,宋代王明清《揮麈前錄》也提到“度砂磧無水,行人皆載水”。這一用法在古典文獻中常見,強調荒蕪、缺水的環境特征。
沙灘
指河流、海岸等地的沙石堆積區域,如宋代嶽珂《桯史·八陣圖詩》中描述“砂磧巨石如屋者,皆一夕隨波去”,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提到植物生長于“砂磧下濕地”。
總結來看,“砂碛”一詞兼具自然地貌特征和文學意象,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向沙漠或沙灘的含義。
砂碛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在沙漠或沙地上的碎石、碎砂的堆積物。通常是由自然因素或人類活動造成的。砂碛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暫時的,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們可能會略微改變形狀或位置。
砂字的拆分部首是石字旁,碛字的拆分部首是石字旁。砂字由5筆構成,碛字由13筆構成。
砂碛的來源主要是古代漢語,它們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和詩歌中,用來描述沙漠地區的地貌。在繁體中,砂字的寫法為「砂」,碛字的寫法為「碛」。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砂和碛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篇幅限制,這裡無法一一列舉所有的古代字形變化。
1. 沙漠中的砂碛堆起來,形成了壯觀的沙丘。
2. 過了砂碛地區,我們就可以看到無邊無際的沙漠。
1. 組詞:砂碛地、砂碛景觀、砂碛風光。
2. 近義詞:碎石丘、砂坡。
3. 反義詞:綠洲、湖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