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比肩民的意思、比肩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比肩民的解釋

古代傳說中半身之人,二體相合、相助而生。《爾雅·釋地》:“北方有比肩民焉,疊食而疊望。” 郭璞 注:“此即半體之人,各有一目、一鼻、一孔、一臂、一腳,亦猶魚鳥之相合,更望備驚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比肩民”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其含義存在兩種解釋方向,需結合權威資料辨析:

一、神話傳說釋義(主流解釋)

根據《爾雅·釋地》及郭璞注:

  1. 本體特征:指北方傳說中的半身之人,由兩個殘缺個體(各有一目、一鼻、一臂、一足)相合共生。
  2. 生存方式:兩者需“疊食而疊望”,即輪流進食與警戒,通過協作維持生存,類似《山海經》中的“一臂國”描述。
  3. 象征意義:體現古代對共生關系的想象,暗含相互依存的生命哲學。

二、現代引申釋義(少數說法)

個别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權貴與百姓平等相處,但此釋義未見于古籍,可能是當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讀。

建議注意

若需學術引用,建議以《爾雅》《山海經》等原始文獻及漢典、滬江詞典等專業辭書為準,神話傳說為權威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比肩民》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比肩民》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能夠肩負共同責任,同心協力合作的人群。它表達了人們共同努力、團結合作的精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比肩民》這個成語分為兩個部分:比(目)和肩(肉),共5個筆畫。

來源

《比肩民》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二年》:“賣鮮于市。昭公謂叔孫僑曰:‘寡人欲比肩民以行賣鮮。’”意即昭公想要與市民一起賣鮮。後來,這個詞被用來形容人們肩負共同責任,齊心協力合作的精神。

繁體字

《比肩民》的繁體字是「比肩民」,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比肩民》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采用了「比隹㠯」的形式,其中「比」的字形為“丕”的上方加上一個點,表示肩并肩的意思;「肩」的字形中間有一個廠字形,表示人,下面有肉,表示人群密集。

例句

作為一個團隊的一員,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與隊友一起比肩民的精神。

組詞

比肩、肩并肩、肩負、民心、同心協力。

近義詞

合作、協助、同仁。

反義詞

損人利己、各幹各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