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乞求填補空缺官位。 明 趙南星 《再剖良心責己秉公疏》:“二者(指巡撫、知府)官有大小,皆宜選擇破格而用之,久任而優擢之者也。近聞多從人讨而得之,何怪乎謁選者以讨缺為常也。”
“讨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官場語境,其核心含義為乞求填補空缺的官位。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讨缺”由“讨”(請求、索求)和“缺”(職位空缺)組成,字面意為請求填補官職空缺。該詞常見于明清文獻,反映古代官場中通過請托謀求職位的社會現象。
曆史背景與出處
明代趙南星在《再剖良心責己秉公疏》中提到:“近聞多從人讨而得之,何怪乎謁選者以讨缺為常也。”
此句批評當時官員通過請托而非正規選拔獲取職位的風氣,說明“讨缺”是當時官場的一種常見行為。
“讨缺”是反映古代官僚制度弊端的詞彙,其核心在于通過非正當手段獲取官職。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明清官場文獻。
《讨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與人商量讨論,處理不足之處。
《讨缺》的部首是讠(讧的另一種寫法),總計有13個筆畫。
《讨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讨和缺是分開的,其中“讨”指的是商議,商量,而“缺”表示不足,缺少。
在繁體字中,讨字沒有太大的變化,而缺字在繁體中寫作“缺”。
在古代漢字中,讨字和現代寫法幾乎一樣。
而缺字在古代的寫法稍有不同,其形狀類似于現在的“欠”,表示缺少。
1. 他們在會議上讨缺,決定今後的工作重點。
2. 學生與老師讨缺後,對于課程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1. 讨論:商量、交流、商讨
2. 缺陷:缺點、不足、瑕疵
3. 議缺:商量短缺之處
商量、商議、探讨
滿足、完善、充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