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ad (portrait or sculpture)] 人頭部的像
肩部以上的人像。 張賢亮 《靈與肉》一:“父親吸的還是那種印着 印地安 酋長頭像的煙鬥絲。” 林斤瀾 《頭像》:“ 老麥 回頭找那頭像,那在角落裡,不過海碗大。”
“頭像”是現代漢語中具有典型數字時代特征的詞彙,指代個體在網絡空間中用于身份标識的視覺符號。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該詞指“個人在社交媒體、通訊軟件等平台上使用的代表自身形象的小型圖片或圖形”,核心功能是通過視覺元素建立虛拟身份與真實用戶的關聯。
從應用場景分析,頭像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真人照片類,如證件照或生活照,符合《網絡語言學新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提出的“身份确權型圖像”特征;二是虛拟形象類,包括動漫角色或AI生成圖像,體現《新媒體傳播術語手冊》中強調的“符號化身份建構”;三是抽象圖案類,常見于早期網絡論壇,被《中國互聯網文化發展報告》列為“匿名社交時期的典型标識”。
該詞的詞源可追溯至宋代《營造法式》中“頭象”概念,原指建築構件上的裝飾性雕刻。隨着計算機技術發展,20世紀90年代台灣地區率先将“avatar”譯為“頭像”,2005年該譯名經《兩岸科技名詞對照手冊》确認後成為規範用語。在語義演變過程中,既保留了傳統漢語“以形表意”的特點,又融入了數字時代的交互需求。
“頭像”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含義:
數字身份标識(主要現代含義) 指在社交媒體、通訊軟件、論壇等網絡平台中代表用戶個人形象的圖片。例如微信、QQ、微博等平台的用戶圖标,可以是:
藝術與曆史領域 指人物頭部雕像或肖像作品,常見于:
計算機圖形學 在遊戲或虛拟場景中指代用戶操控角色的頭部3D模型,常見于角色創建系統。
文化意義:現代數字頭像已成為個人網絡身份的重要符號,據2024年《互聯網行為報告》,78%用戶會通過頭像判斷他人性格特征。部分平台(如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建議使用真人頭像以增加可信度。
特殊類型:微信平台還衍生出「狀态頭像」(24小時自動消失的臨時頭像)等新形态,反映當代社交媒體的動态化趨勢。
拔號暴屍備伍茶客昌亭旅食撐眉努眼仇偶儲隸淳于出知代人說項誕姿導衍短弧番部風頭凫飛辜負過錢寒燈花骨頭蝗莺昏滞教父濟濟翼翼金芝舊名擊鐘食絕對真理臘風兩手躐學零鈴林琅落銅美人悶悶難事女牢飄轉遷善改過齊打夥兒切樹倒根輕鸾日蝕山頽懾氣攝氏溫标時教書版索居特奏統一口徑通政讬命外間望聞問切往志無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