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讬命的意思、讬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讬命的解釋

安身;寄托性命、命運。《史記·李斯列傳》:“ 斯 乃仰天而歎,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 唐 韋瓘 《周秦行記》:“餘曰:‘臣家 宛下 。将歸,失道。恐死豺虎,敢乞託命。’” ********* 《中國國6*6*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一:“軍閥政府託命於外人,而其惡益著,民衆之惡之亦益深。”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讬命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讬命”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讬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古籍文獻中時有出現。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分解與文獻用例兩方面理解:

一、字義解析 “讬”同“托”,意為寄托、委托、依靠。“命”在此指生命、性命或命運。因此,“讬命”的字面意義為:

  1. 寄托性命:指将生命或生存的希望交付給他人或某處,含有依賴、托庇以求生存之意。
  2. 委以重任:引申為将關乎生死存亡的重要事務(或後代、基業)托付給可信賴之人。

二、權威詞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的記載:

讬命(tuō mìng):

  1. 寄托生命。
    • 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讬命于曹公。” (指劉備曾暫時依附曹操)
  2. 委以保全性命之重任。
    • 例:《聊齋志異·聶小倩》:“甯曰:‘小倩亦讬命于兄。’”(此處指将生存希望托付給對方)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10卷。

《中文大辭典》(台灣中國文化學院)補充釋義:

讬命:以生命相托付。猶言托身。

例:宋·蘇轼《與王定國書》:“讬命醫工,有驗無效。”(指将性命托付給醫生治療)

來源:中國文化學院出版社,1968年版。

三、古籍經典用例

  1. 《後漢書·袁紹傳》:

    “今将軍讬命于董卓,卓收紹衆,陵虐百姓。”

    • 此處指袁紹曾短暫依附董卓,後遭其迫害。
  2. 《文選·潘嶽〈寡婦賦〉》:

    “讬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勵。”

    • 描述寡婦再嫁後将餘生托付于新夫。

四、近義辨析

結論

“讬命”在古漢語中承載着生死相托的沉重語義,既體現生存層面的依附關系(如避難、求醫),也包含責任層面的重大委托(如托付後嗣、基業)。其使用多出現于曆史叙事或文學作品中,反映特定時代下個體對命運無常的應對方式。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釋義及例證均引自權威辭書與經典文獻。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中文大辭典》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獲取原始文本。

網絡擴展解釋

“讬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uō mìng,其核心含義是寄托性命或命運,常引申為安身立命 或依賴他人/他物生存。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1. 寄托生命與命運
    指将自身安危、前途完全交付于他人或某種力量,強調對命運的被動依附。例如《史記·李斯列傳》中,李斯感歎“安託命哉”,表達亂世中無處安身的無奈。

  2. 安身立命
    在唐代韋瓘《周秦行記》中,“敢乞託命”指請求庇護以保全性命,體現通過依附他人獲得生存保障的語境。


用法與語境


詞性特點


關聯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史記》《周秦行記》等文獻或相關曆史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哀楚備完表候愊愊不中朝迹辰光齒牙餘慧大課淡季旦晚地藏菩薩兜頭扼臂齧指飛歸奉順分畫鲠毅革制狗追耗子挂氣過路財神估衣慌亂徽幟渾淪剪燭驕豔驚定金宮金扃近影酒舍睊怒課草刻急刻苦耐勞空潭冷若冰霜烈暑令阃陵山魯飔馬騌綿憊捏名剖晰青虹鵲音日高三丈簛簛繩纜碩學通儒四深素蟒通允微祿吳緜鮝鳔銷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