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學記》:“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後以“躐學”指不按循序漸進的規律學習。 宋 黃庭堅 《送吳彥歸番陽》詩:“諸生厭晚成,躐學要儈駔。”
“躐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iè xué,其核心含義指不遵循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源自《禮記·學記》:“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其中“躐”意為“超越等級”,“學不躐等”強調學習應循序漸進,不可跨越階段。因此,“躐學”指違背這一原則的激進學習方式。
詞素構成
曆史用例
宋代黃庭堅在《送吳彥歸番陽》詩中提到:“諸生厭晚成,躐學要儈駔。”,諷刺當時學者急于求成、追求速效的風氣。
“躐學”現象在當代教育中依然存在,例如:
“躐學”不僅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更反映了教育中對學習規律的深刻認知。合理的學習應注重積累與階段性提升,避免因急功近利導緻根基不穩。
躐學(lì xu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躐”和“學”兩個字組成。
躐是一個多音字,部首為足字旁,拆分之後的部首是辶,總共有12個筆畫。躐的基本意思是指踐踏、踩踏,也可以用來形容超越或超過。
學的部首是子字旁,拼音為xué,總共有8個筆畫。學的基本意思是指通過學習和研究獲取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才能。
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尚書》中的記載。“躐服”一詞在《尚書大傳·泰誓》中被使用,意味着超越/壓倒敵對國的軍事力量。後來,這個詞演變為躐學,表示學習的過程中超越常規,取得更高的成就。
在繁體字中,躐學保持相同的寫法,沒有任何改變。
古代漢字寫法通常具有一些差異。以躐為例,先秦時期的記載中,躐的上部分有三個點,下部分為辶。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為現在所見的形式。
以下是一些使用躐學的句子:
1. 他努力躐學,最終成為一位傑出的科學家。
2. 每一位學生都應該積極躐學,追求自己的夢想。
組詞:
躐行(lì xíng) - 超越常規的行為
學習(xué xí) - 獲取知識和技能
學者(xué zhě) - 對知識有深入研究的人
學問(xué wèn) - 科學知識和學術研究
近義詞:
超越、超過、超出
反義詞:
止步、局限、停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