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示帝業永昌的圖箓。 唐 沉佺期 《移禁司刑》詩:“天子開昌籙,羣生偶大爐。散材仍葺廈,弱羽遽搏扶。”參見“ 昌圖 ”。
昌籙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昌”與“籙”二字組成,需分釋其義後綜合理解:
昌
本義為“興盛、繁榮”,引申為“光明、美好”。《說文解字》釋為“美言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凡盛之稱”。如《詩經·齊風》有“猗嗟昌兮”,形容人之健壯美好。
籙
原指帝王受命的符箓或道教秘文。《玉篇·竹部》載:“籙,符命也。”道家典籍中,“籙”為記載天神名諱、職司的文書,如《隋書·經籍志》稱道教授職需“授符籙以契真靈”。
綜合釋義:
“昌籙”指象征國運昌隆、天賜祥瑞的符命文書。多見于讴歌帝王受命于天或王朝鼎盛的文獻,如《宋書·符瑞志》載“赤雀銜丹書,周公受昌籙”,喻天命所歸。道教典籍中亦用以指代護佑生靈的吉祥符箓,如《雲笈七籤》稱“赤文昌籙,以度天人”。
權威參考:
(注:因“昌籙”屬生僻古語,現代詞典收錄有限,釋義主要基于古籍語例及字源考據。)
"昌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指預示帝王基業永遠昌盛的祥瑞圖箓,常用于歌頌王朝興盛的語境。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沈佺期的詩句「天子開昌籙,羣生偶大爐」,表達對天子治國功績的贊頌。
構成分析
文獻出處與用法
該詞主要用于古代詩文或史書,帶有濃厚的政治隱喻色彩。例如,沈佺期詩中以“昌籙”暗喻天子治下國家昌明,與「昌圖」等詞類似,均用于帝王正統性的描述。在組詞示例中,“昌籙”也常與“昌運”“昌光”等表祥瑞的詞彙并列出現。
近現代相關
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對曆史語境的複現。
阿嬭霸國鞭靈走石步隊步壛補足柴潁裮被懲糾次且詞志搭扣導源打殺等閑間地穴抵禦渡船方澤梵家範銅杲杲廣被孤丁丁浩露烘箱螖蟲壞人心術荒年谷慌手忙腳虎落平川獲旌儉貌峻絶款藩蘭玉沒中對暮想朝思鳥旗堋的迫脅牽扭千歲取酬冉季人心叵測設客深喻樹教輸情樹置貪忌桃康鐵筆無私銅鴨土木八危困迕物戲塵欣悲